升麻属植物资源分布广且品种繁多,国内外学者针对升麻属植物黑升麻Cimicifuga racemose Nuttall.、单穗升麻C. simplex Wormskarl.、小升麻C. acerina Tanaka.、云南升麻C. yunnanensis Hsiao.等多种升麻基原品种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升麻是一味好药,古人说它能解百毒,消痈肿,散风热,升阳气。从《神农本草经》至宋代,升麻一直是以解毒辟疫为其主要功效,升麻之升举阳气功效,则首倡于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继之又为李东垣所发挥,后来遂成为升麻的另一大功效中药重视内调为主,从源头去解决病症的起因,所以疗效虽然缓慢,但是效果良好,升麻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之一,对于辅助一些常见的头疼、发热等疾病有显著疗效,所以也是中医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升麻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有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之功,可以治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等证。
有一个女的,皮肤长癣好多年了,腿脚乏力,脸色苍白。吃了不少消炎药、除湿解毒药,可皮肤还是瘙痒难耐。现在很多人身体不缺营养而是缺运动,缺乏运动,筋骨打不开,就像田地土壤板结,你怎么施肥也施不进去,一场雨都把肥冲走了。
升麻、川芎、桔梗三味药材,中医应用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各自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大不一样。在中医临床上,升麻、川芎、桔梗都是名药,尤其在引药入病所的方面名声响亮,典型的认识是:升麻引气上行,川芎引血上行,桔梗引药上行。
升麻,又名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名。它属于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高1至2米。升麻的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表面呈黑褐色,根系发达,有细小的须根。其茎直立,具有疏柔毛。
分布于河南、山西、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升麻性状为不规则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状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
“一人素饮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不能一啜。关于升麻的升阳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个他自己亲自治疗的一位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的病例:一位喜欢饮酒的人,在冬天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拜祭逝世的母亲而受凉感冒,肠胃亦受寒,没有姜、蒜等温性食物食疗调理,延至盛夏酷暑时节,饮了太多凉水,加上心情郁闷,又因腰部疼痛,牵引至右胁,上至胸口,不能活动,只好卧床休息。
升麻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认为“味甘辛。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查阅历代文献,发现在早期的组方中升麻的作用主要是清热、祛瘴毒,被作为清热解毒药物使用,如下面组方中:《伤寒论》中麻黄升麻汤主治厥阴病,咽喉不利,吐脓血。
我国的中医学对“毒”的研究认识是非常早的,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毒”的记载,既然有“毒”,那自然也就有“解毒”,中医对解毒的研究也是相当深远,在东汉时期的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一味解毒奇药,其描述这味药的功效为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这样的描述堪称神奇,现在就和大家说说这味古老的抗癌解毒奇药——升麻。
早在《黄帝内经》当中,我国的中医学就已经对“毒”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随后,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对解毒的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东汉时期的名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一味被誉为解毒奇药的草药——升麻。这味药物的主要功效被描述为能够解除各种毒素,预防和治疗温疾,以及驱邪避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