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5日电(记者黄浩然 郭杰文)春耕时节,老郭掏出略微泛黑的钥匙,拧开锈迹斑驳的门锁,迈过一道凹陷的门槛,在这幢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老屋里,存放着他难忘的春耕回忆——按一定比例制作出的两百余件“迷你”农具。
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大田村64岁的农民田洪海正在加工“迷你农具”——播种用的两腿耧。如今很多代表传统乡土文化的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曾经做过30多年木工的田洪海开始将目光转向“迷你农具”的加工制作,取名“大田春秋”。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朱兆恺)6月24日,在宜春市万载县田下古城附近的一处老宅中,郭西灿戴着眼镜,对着图纸,正用铅笔和钢尺在木板上画出相应的线条。作为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农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记者在他的家中见到了几十件微型农具。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赵恒)“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3月11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诚幼儿园的操场上热闹非凡。伴随着欢快的童声诵读《悯农》,春耕节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拉开帷幕。老师们头戴亲手编织的春日草帽,化身“播种使者”,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位“小农人”。
6月25日,在万荣县里望乡上井村73岁的王吉中老人家中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原来,老人纯手工制作的扇车、织布机等迷你农具惟妙惟肖,大家纷纷来瞧新鲜,看看这些将被历史淘汰的农具。 王吉中老人从小对木匠活感兴趣,18岁后开始学习木匠,经过自己的努力,渐渐地,成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木匠。
“虽然现在也住在楼上,可不知为什么,天天还是得回到村上的平房里来,才觉得心里踏实,今天就是在这睡的午觉。我们的老父亲在世时每天得从楼上回平房,好像回到这里,才是真正地回家。”10月20日下午,在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芦家园村,46岁的孙振安坐在他和弟弟、妹妹建起的村史馆里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