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室温超导”一词刷屏。7月22日,韩国科研团队宣布成功合成首个室温(常温)常压超导体LK-99。8月1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称,其团队对韩国团队实验进行复现,可以实现“室温超导”,并计算机模拟,为韩国团队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室温超导”的子弹,已经飞了两周。7月22日,韩国科研团队在arVix论文预印本网站上连发两文,宣布发现了“第一个常温常压超导体”LK-99。它是一种掺杂了少量铜的铅磷灰石材料,使其可以在127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全世界物理实验室开始加班加点复盘。
带着上述问题,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栏目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富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向涛、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亚愚、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共话超导前沿议题、回应公众关切话题,直播有100多万观众观看。
深夜的北京,一束幽蓝激光穿透真空腔体,显示屏上的数字突然定格在-20℃——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正在改写人类能源史。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刚刚宣布:成功实现镥-氢-氮化合物在1GPa压力下的20℃超导态!全球超导竞赛的终局之战,悄然拉开帷幕。第一部分:临界温度突破意味着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抛出的这一“颠覆性预言”,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2025年3月,中国科研界传来重磅消息: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在常压下实现镍基材料高温超导,临界温度跨越40K大关,一举打破困扰学界半个世纪的“麦克米兰极限”。
10月25日上午,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WLA大学校长咨询与协作委员会创始成员薛其坤教授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以《材料与科学发现》为题讲述物理和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如果说2023科技领域能引发全球吃瓜的大事,室温超导应该榜上有名,2023室温超导这把火由美国科学家迪亚斯开启,一直“烧到”韩国,再到中国——历经业内科学家质疑、支持、复现,圈外人士围观,全球“吃瓜”……反转再反转,最后以《自然》宣布撤销迪亚斯论文暂告一段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