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7月29日至8月2日当周,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日度指数均值为-2.56,与前一周相比指数下降0.1,年内指数下降1.25。从指数的成分指标来看,上周信用利差收窄是带动指数下降的关键因素。从货币指标来看,上周主要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2025年开年,全球债券市场再次掀起发债狂潮。截至本周二,今年以来全球政府和企业发债融资规模已达到约1845亿美元,企业债利差也已随之降至近30年来最低水平。市场预计,1月后续还将延续这种发债热潮,企业债会比政府债更受欢迎。
近期,在DeepSeek引发的AI投资热潮下,中国A股和港股持续走强,情绪的转变加剧了“股债跷跷板效应”。截至2月25日收盘,30年国债收益率从此前最低点1.8%附近回调至1.902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附近回升至1.7175%。短期和长期资金倒挂的现象最为影响债市。
债市调整还在持续。3月11日,利率债和信用债市场收益率继续上行。二级市场大幅波动也改变着一级发行态势。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规模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7倍,环比增长明显,取消或推迟发行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波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林秋彤 北京报道据wind数据,2024年全年信用债发行规模为204135亿元,同比增长7.46%。其中,金融债共发行45341.97亿元,企业债共发行600.07亿元,公司债共发行39505.6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