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研究专家黄克武重磅力作《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近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文字奇功”是胡适写给梁启超挽联中的一句,提纲挈领地点出了梁启超一生的成就——以“惊心动魄”的文字继承旧传统、引进新思潮,推动中国的现代转型。作者以此作为书名,足见其对梁启超的赞赏。
2024年7月18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线索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就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线索与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现在各种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著作,尽管具体论述有种种不同,但是,概观地看来,却只是“大同小异”,换句话说,这些著作所书写的思想史或哲学史,其“脉络”是大体相同的,这包括它们所选择的人物著作、所凸现的承袭转换、所关注的思想重心等等。
引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引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1]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对于史学家尤其适用,研究历史的人,即使观点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称满洲人从来没有入关(李济语)!
2024年,正值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诞辰三百周年,此刻重新站在古今中西交汇的起点,回望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历史与思想场域,会发现彼时国学大师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相遇”,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起了此后中西现代思想与学术的因缘。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深度交缠在一起,是为“眼前推倒三千年”。在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向何处去,非常自然地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最基本议题,由此催生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继先秦之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刻”。
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从张骞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大秦景教流行碑到敦煌藏经洞,从唐长安到元大都,文化的交流、文明的碰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具有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始终善于学习、借鉴、接纳域外文化。
1914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讲义集结成册,是为《文心雕龙札记》。就定位而言,自从周勋初先生称《札记》为“旧文学行将结束时”的作品,产生于桐城派、《文选》派和朴学派三方角力之中,后之学者多承其说,将注意力集中在此书与旧文学的关系上。
信里谈了很多,特别是言及关于这一年即将举行的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的事,尤其发人兴味。依据第一届院士当选人后来更担任中研院院长的吴大猷回忆,这一次“破天荒”的院士选举过程,从1946年开始筹划,先由各大学院校、专门学会、研究机构及学术界有资望人士,分科提名候选人,约四百人,至1947年由中研院评议会审定候选人一百五十人,翌年再由评议会选出院士八十一人。
随后,此文认为早期中国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为变幻莫测的天意或不确定性带来的失序,由此呈现了儒、道、法、墨诸家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分别描述了诸家的特征和差别,并初步建立先秦诸子思想的谱系。
【图书评介】作者: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对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学术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从学界研究状况看,这一领域的成果多为专题性研究,完整系统的近代思想通史著作至今仍不多见。
【学人追忆】作者: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2024年1月24日,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戴逸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深挚爱并为之倾尽心血的清史事业。
主讲人叶毅均,博士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曾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台北汉学研究中心,担任《汉学研究通讯》主编,同时在公余之际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史学史、海外汉学史,此次携其新著《走向马克思主义史学之路——范文澜前传》,以“思想史与史学史:马克思主义史家范文澜前传”为题,和听众分享了自己研究的经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