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1月21日电(记者刘伟、王春雨、杨思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北生态安全防护屏障。8万余平方公里的林区,山脉绵延不绝,江河川流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大兴安岭林区走向转型发展之路。
尚城金鸡之冠,林海浩瀚,发展的浪潮奔流不息。2024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迎来了开发建设60周年。从封山育林到筑牢祖国最北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生态家底”越来越厚,富民道路越走越宽。曾经荒无人烟的“高寒禁区”已经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核心阅读今年,大兴安岭迎来开发建设60周年。60年来,大兴安岭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植绿、护绿、兴绿,让生态家底更厚、富民路子更宽。大兴安岭林区山连山、岭接岭,碧空万里,林海无际。
大会纪念回顾林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七十年来走过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表彰奖励为林区发展、林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团结动员广大务林人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谱写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崭新篇章。
即日起,呼伦贝尔日报全媒体推出《走上高高兴安岭 筑梦伟大新时代》系列主题报道,记录一项项务实举措带来的喜人变化,见证林业现代化发展坚定前行的步伐,展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崭新面貌。
9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考察漠河林场自然林区,察看自然林生长态势和林下作物展示,听取当地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改革、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及加强森林防火灭火情况介绍。
纵观铁道兵三十五年的光辉历程,追寻其所属十五个师的战斗足迹,这支四海为家的工程技术部队,志在四方修铁路,哪里需要哪安家,开山的炮声就是前进的号令,通车的汽笛就是送行的歌声,哪个部队都不会在一个地方久驻。
大兴安岭地区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开发建设,虽然自然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但由于相关福利待遇十分优厚,大兴安岭上的林业工人们生活还算有滋有味,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北的林区、矿区,其工业化程度还是很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虽然地处偏远,但却一点也不落后。
丁宪邦,汉族,1929年农历7月5日生于北京大兴区丁村的一户贫苦家庭。1961年任铁道兵5师22团一营教导员,1964年任铁道兵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团职协理员、东北指挥部青年处长,铁道兵3师15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铁道兵14师副政委。
1970年至1971年,嘉兴市至少有160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远赴东北边陲的大兴安岭,参加林区开发建设。当年,知识青年奔赴大兴安岭时,最大的22岁,最小的才15岁,大多在大兴安岭工作和生活十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