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想领4张5元打车券,却不小心借了10000元”“订个酒店一不留神就被开通了小额个贷”“这年头连修图、视频App都可以借钱”……近日,不少消费者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在多款非金融类手机应用软件中,当点击领取优惠券、免费视频会员、选择优惠支付时,会被“诱导”或“误点”进入借钱页
近日,“买根葱被贷款”“买份早餐被分36期”等话题引发热议,甚至有人调侃,“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记者实测发现,30款常用生活类手机APP(应用软件)中有28款存在借钱入口,覆盖电商、外卖、出行、短视频等多个应用场景,消费者一不留神就被诱导办理了小额贷款。视频平台上的贷款广告。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同程金融App礼品卡套路,层层诱导消费者进行借钱,变相发放金融贷款,但是借4万多元只能到手2.8万元。北京青年报记者此前就曾发表《各类App频现借贷广告 专家:用户需警惕诱导欺骗借贷服务》《黑钻用户“被网贷逾期1000元” App诱导式网贷缘何屡禁不绝?
小松笑着摇摇头,关闭了手机上的这条推送。地铁快到站了,他往外换了换位置,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近日,一组数据成为微博热搜——“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记者调查发现,与传统信用卡不同,年轻人开通“花呗”、“借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几乎毫无门槛,可以轻松实现“一键开通,先消费,后还款”。
据界面新闻报道,微博名为“安全_云舒”的用户近日发帖称,自己在携程上购买机票时,未经同意被选择了默认的贷款服务,现在对方通知有1000元逾期。他还指出,携程为何不能在逾期前主动联系并告知自己;此外,在还款时平台引导只还10%的最低还款额度,剩下余额留存在携程账户中。
年轻人负债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如今各类电商、社交、生活休闲、出行类App,都悄然上线了金融服务,也都推出了各自版本的“花呗”。互联网平台们为此创造了一个“信用付”的新产品分类,鼓励年轻人把“信用当钱花”、“先享后付”。提前消费有风险吗?风险隐藏在哪里?
“支付宝想借钱给我,我就忍了。怎么我骑个共享单车,App也想借钱给我?”12月18日,太原市民小黄发的一条朋友圈,在朋友中引发普遍共鸣。日前,山西晚报记者调查发现,除了支付宝、微信等较早提供金融服务的App外,一些提供购物、外卖等生活服务的App都在想方设法推出借贷服务。
文 | 三川汇文化产业,作者 | 张力龙,编辑 | 半岛当我们谈及旅游,不再只是简单地攒够钱再出发,一种新的趋势——分期贷款旅游,正悄然在年轻群体中兴起。贷款旅游让年轻人能够以更轻松的方式实现旅行梦想,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也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
记者| 胡颖君上海银行近日发布年报,作为联营企业的尚诚消费金融2019年的业绩情况亦浮出水面。截至报告期末,尚诚消费金融总资产125.47 亿元,净资产10.68 亿元,贷款余额 120.83 亿元;实现净利润 6144.89 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约200.75%。无论从绝对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