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姚涛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团队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王子运博士合作,综合利用多种同步辐射原位技术,在质子交换膜(PEM)二氧化碳转换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urable CO2 conversion in the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3月4日从中国科大获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团队和王征飞教授团队合作,提出拓扑量子催化新概念。研究人员通过巧妙设计,将拓扑量子物态调控方案用于催化实验,为揭示催化反应中拓扑表面态“开关”效应提供了确凿的实验证据。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AI能否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建立数学模型,并加速科学原理的发现?11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李微雪课题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催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回答。
中新网合肥11月22日电 (记者 吴兰)11月22日凌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课题组在催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揭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本质,展示出AI在催化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据中安在线消息 记者8月27日从中国科大获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吴长征教授实验课题组和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吴恒安教授理论计算课题组合作,合成了超小尺寸的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电催化剂,基于该催化剂组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30000次循环耐久性测试后仍然能维持81.5%的放电功率,实现燃料电池的高功率放电和长久循环稳定性,并揭示了电池内三相界面的传质机理。
中科大团队设计等离激元催化新材料创光驱动二氧化碳转化速率新纪录光明日报合肥3月6日电(记者马荣瑞通讯员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等离激元催化材料,发现其独特的界面耦合态直接电子激发机制,实现了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二氧化碳与水的高选择性转化。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催化反应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在能源转化、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稳定性是工业生产中催化剂的核心指标,高度稳定的催化结构有力支撑了工业装置长周期运行。
据中安在线消息 记者11月4日从中国科大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教授团队经过八年攻关,结合大数据与第一性原理,提出并建立纳米催化剂生长动力学的一般性理论,为理性设计和筛选实际使用条件下稳定、抗烧结纳米催化剂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有望加速纳米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大皖新闻讯 2月28日,大皖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熊宇杰教授、高超特任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实现了人工光合系统的高通量筛选,为未来高效人工光合系统研发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范式。2月27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催化》。
2025年1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细胜教授、聂旋副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CF2H-synthon enables asymmetric radical difluoroalkylation for synthesis of chiral difluoromethylated amines》的研究论文。
头条第915篇原创作品,部分强基计划专业解读。一、前言引题:兵家云,知彼知己而百战不殆,强基计划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科,选择相关专业也就意味着要读研,要深入研究有的甚至可能要座几年的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要有不屈服的精神才有可能出结果,首先要问是自己三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