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青山对峙,伊水潺潺。1500多年来,洛阳龙门石窟静静地伫立在伊水河畔,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而当千年石窟跨越时空,与当代新潮数字化手段撞个满怀,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它坐落于洛阳城南,伊水岸畔,苍峰屏峙,万象生辉。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数代营造,现存窟龛2345个、石刻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它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就是龙门石窟。
品味中南好书,邂逅一麓书香。欢迎收听红网夜读,我是田萌,田野的田,萌芽的萌。第二届岳麓书会中南好书特辑第十期,为您带来著名作家韩少功的散文集《“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选篇为《镌刻芳华——“失而复得”的》,带读者感受大美敦煌。
周静圆诗与远方,如梦敦煌。在河西走廊深处,敦煌莫高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漠之中。洞窟深邃,壁画斑斓,每一笔、每一划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为把莫高窟保护好,敦煌研究院几代人不忘初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盛夏的敦煌莫高窟,茫茫戈壁被太阳晒出暑气。这座艺术宝库已历经千年,离不开一代代将青春献给敦煌的年轻人。据了解,目前仅从事敦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80后、90后就占到八成以上,为古老敦煌注入青春力量。他们用数字化新技术采集拼图,打造数字传播创意产品,书写了与青春敦煌结伴同行的别样芳华。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戴上VR眼镜,穿越到1400多年前“刀林剑雨”的壁画世界,与高捧莲花的飞天、手敲连鼓的雷公相遇……这个暑假,敦煌莫高窟“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让游客流连忘返。在游览结束后,还有人来到虚拟拍摄区进行“真人+虚拟场景”视频打卡,希望把虚拟体验留在现实。
来源:环球网 洛阳南郊,两山对峙,伊水中流。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蜂房燕窝般镶嵌在东西两侧的香山和龙门山上,巍峨壮观。这就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的龙门石窟。
活动现场。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供图12月6日上午,由四川省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指导,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和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共同举办的“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主题讲座开讲。本次讲座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资深讲解员、助理馆员吴素娟主讲。
聆听——千百年前,陡峭石壁间,“叮叮当当”的声声斧凿,恍如昨日。凝望——时间弹指一挥,一去不返。而不朽的岩石雕琢成了艺术的丰碑,丹青妙笔,彩塑壁画,绘就无言的史诗。石窟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不断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在新甘陕晋豫川等省区连点成片。
文物的数字资源,呈现古人智慧,反映今人创造。如何在推进全民共享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一次有益尝试。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千余年前,古人以匠心妙手开凿洞窟、绘制壁画、雕刻彩塑,为全人类留存了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安岳卧佛院宝顶山石刻华严三圣像北山石刻第136号窟玉印观音茗山寺石刻文殊菩萨茗山寺北宋摩崖造像风化令人印象深刻安岳石刻毗卢洞紫竹观音《佛教石窟东传中国示意图》局部 手绘/袁蓉荪石门山石刻十圣观音窟宝顶山石刻六道轮回图“青睐”会员在牛角寨坛神岩石刻与文管员合影石篆山石刻志公和尚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