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高菁“Optimus(擎天柱)现在可以自主地对物体进行分类了,其神经网络训练是完全端到端的,即直接从视频输入中获取信息,并输出控制指令。”9月24日,Tesla Optimus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展示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最新进展。
唐源电气11月1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掌握的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嵌入式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具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应用的潜力。公司自主研发的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已成功在天津地铁完成调试与部署,并获得了用户出具的专业评估报告。
如同智能驾驶需要感知-决策-执行三部曲,人形机器人也需要这样的流程:通过传感器感知关键状态,经过微处理器、计算机或神经网络处理分析后,交由机械臂、双足或轮子等移动装置或加热/制冷设备等非移动装置执行相关工作。
2月的最后一周,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创始人Marc Raibert向中国媒体透露,其实验室采购了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及多款小型机器人。这位曾创立波士顿动力的“AI领袖”,因开发出全球首个负重越野四足机器人“大狗”(Bigdog)闻名业界。
每经AI快讯,12月12日,汇川技术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在AI领域:公司在机器视觉领域已开始应用AI技术,其他领域的探索则会根据客户需求与产业发展情况开展。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目前由产品竞争力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合作开发电机、驱动、执行器模组等核心零部件产品。
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产物,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跑。2025年,是否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面临哪些阻碍?机器人的形态是否最关键?
“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高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今日早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看见一位身着白衬衫、黑西裤的中年人正神态自若地在为参观者讲解。走近观察,这位中年人戴着黑框眼镜,剪着寸头,一脸黄中泛红的皮肤,与人对视时眼神和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