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虽然有心狠手辣之处,但是面对民族大义方面的问题,那他比自己的拜把兄弟张啸林和黄金荣都强多了,一个对日本人献殷勤,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有杜月笙在全面抗战开始前创办了战时救助会,为百姓建了收容所之类的义举,在抗战开始后,日本人也是多次拉拢杜月笙,但是杜月笙没能同意,害怕日本人报复的他就移居到了香港。
11930年的上海黄埔江畔,江安号巨轮正静静停在码头清晨的薄雾中。几名操着安徽口音的短衣大汉,沿着岸边一路寻来,在巨轮旁的舷梯下挺住脚步,再次抬头看了一眼江安二字后,便欲登船。“有什么事?”几名身着制服的船员,拦住去路。“收船”,领头大汉不卑不亢地回答,并顺手从怀中掏出一纸公函。
1945年,抗战胜利,杜月笙一路向东,准备坐船返沪,路上还做着自己马上就要成为上海市长的美好畅想,孰不料,一封密信打破了杜月笙所有的美好,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竟被人截胡了,杜月笙脸色大变。究竟是谁?可以从上海滩地下皇帝的手中摘走这胜利的果实呢?我们从头开始了解。
但就是在这个地方,走出了一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杜月笙。转眼杜月笙的父亲又续弦再娶,但是杜月笙不到五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所幸的是继母待杜月笙不错,节衣缩食凑了点钱让杜月笙去上学,不过在杜月笙八岁那年继母也人间蒸发了,杳无音信。
1951年8月16日下午,六十三岁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此之前,他将自己的遗产——十一万美元——分给了自己的家人;每个太太拿一万美元,儿子拿一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拿六千美元,出嫁的女儿拿四千美元。他销毁了所有的借据,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