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上千年的历史之中,留下了无数的帝王、名人墓葬,这就使得无数的吃瓜群众一边看着电视上工地发现陵墓的新闻,一边心中都有这两个疑问:“中国这么多墓葬遗迹,为什么总是要等施工才能发现,为什么不主动发掘呢?历史上都说各大帝王陵墓有多好,怎么就不发掘一下让老百姓们开开眼界呢?”
这座陵寝从明代正式迁都北京以前便开始建设,兴建年代比紫禁城还要早一些。如今,从高空中俯瞰,这处天然形成的小盆地地貌非常清楚:北面是从属于军都山脉的天寿山主峰,阳翠岭、大峪山等雄峙左右,南面有蟒山、虎峪分列左右,再向南则是大红门周边一系列的低矮山丘,众多的峰峦就如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着核心建筑群——明长陵。
明定陵的发掘,是中国第一个被拍摄下来的考古发掘,也是郭沫若人生中最失败的一次发掘工作。作为第一座主动被发掘的帝王陵墓,明定陵的发掘震惊海内外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惨的一页,国宝文物损失惨重,让人扼腕叹息。
30多年以后,夏鼐所长说了句不无遗憾的话:“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30年也许更好。很多人猜测,郭沫若是想从皇陵里寻找《兰亭集序》,并且在1955年10月郭沫若就向国务院起草了一份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今年4月底,“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涵盖皇家金银器、玉器等137件展品,展现了明万历年间文化艺术与工艺水平的发展高度,在观众中重新掀起一股“大明风潮”。4月27日,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明定陵出土的金翼善冠。
在1980年4月8日的《北京晚报》刊登出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其内容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清泰陵在整理发掘之中,已经证实清泰陵没有被盗挖,目前即将破土动工对清泰陵进行考古发掘,雍正皇帝死后的金头之谜即将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