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孔子向往的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陈丹青多年后回忆,不无深情:“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初遇陈丹青初听陈丹青讲木心,突然脑中就蹦出一句诗词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照汗青”这缘分大概是文天祥早就给他们注定了。我几年前就知道《从前慢》,但是却没有读完过,我只记得其中的几句,却有不能完整的背诵出来,更不知道作者是谁,也没去想过作者是谁。
1927年,木心出生于浙江乌镇。木心本名孙璞,字玉山。璞意为蕴藏有玉的石头。孙家是当地富户,经过祖父两代苦心经营,财产颇丰,拥有田地两千亩。从小家里便给他请了名师,教授四书五经,“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
木心穿过跌宕起伏的前半生,兀自在纸上写着,在笔下画着,在心中思考着,沉淀下一身的缄默。时代在契机偶然、人云亦云的驱赶下往往会让人于下一个日出后就变得炙手可热,木心在深居简出的后半生中未必想到在生命的尽头会有一簇积火般的追捧向他袭来。
1989年——1994年,这五年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主要是画家),讲述世界文学史。这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文学史,而是作为作家的木心先生的文学记忆,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这套由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为我们还原了那个远在异国的生动课堂。
在乌镇的“晚晴小筑”,陪伴木心先生走过暮年时光的,还有并不引人关注的两位年轻人。他们是小代和小杨,都是鬓发乌黑,胡须剃青的帅哥。2008年,木心先生和小杨(左)小代(右)小代,贵州人,1988年生,16岁辍学,辗转来到乌镇,在东栅景区的逢源酒楼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