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两年前的某一天在某一个机场的某一个书店,发现了一本叫做《多余的素材》的一本书,随手翻看了一下,确定是自己爱看的文字,随后便买了下来。后来经过阅读,很是喜欢,同时也看到了书中作者年轻时的样子,黑白照片的青春容颜。 从此,我知道了一个叫做陈丹青的人。
聊陈丹青就比较有意思,很多人形容他是体制之外的一个文化怪人,但又与王朔完全不一样。陈丹青不是文坛钉子户那一类的人物,他懂得如何分析当下的社会,懂得如今文坛里需要什么,缺什么,自己看清楚了什么!这也是大家喜欢陈丹青的一个重要原因,喜欢聊陈丹青,相比王朔大家更喜欢陈丹青的性格。
我们一直被暗示读书有多么重要啊,尤其类似像古代的谚语,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其实暗示唯有做官高,不是读书高,恨厌恶这句话,他是一个价值观,跟书没有关系,他就是为了谋官,为了做人上人,不是在谈书,根本不是在谈书。
“如果你足够幸运,在年轻的时候来过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将永远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不仅在于那直冲云霄的埃菲尔铁塔,更在于那座藏宝丰富的卢浮宫。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 《自画像》 《民国范儿》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油画作品》 《画绘画史》 《画绘画史》 《画绘画史》 《画绘画史》 《画绘画史》 《画绘画史》
“陈丹青:我向往美国的民主自由,但是我想在中国挣钱。”近日,67岁的陈丹青再次被社会舆论关注,起因便是这篇被多家媒体转载的文章。这句话激怒了广大网友,致使纷纷谴责陈丹青吃里爬外,愧对文化人。当然,愤怒可以理解。
2016年新年伊始,“看理想”之陈丹青“陌生的记忆”分享会在798艺术区的前沿艺术展演中心举办。时隔7年,我再度走入这片古旧的园区。 记忆里昔日模糊的过往渐渐苏醒。上一次来还是2008年,8月的一个夏日午后,蒸腾式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