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郝 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任姗姗 尚 丹(记者)从横空出世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到“刷爆”社交平台的人机共舞,艺术+科技迸发的蓬勃创造力,谱写2025年春天激动人心的旋律。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有没有“爆款公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科,围绕如何借助网络直播提升传统艺术传播提出了多项建议。他建议应鼓励院团、剧团等专业机构试水直播,让高品质的传统文化、高水准的演出获得更多曝光,引导网络文艺走向。
最近,经常有人来问我微短剧对长剧的冲击问题。作为一名一路从电视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编剧,我想说的是,正如当初我举起双手欢迎网络时代到来一样,我也举双手欢迎微短剧对长剧以及像我这样的传统编剧的“冲击”。我一直认为,一个健康的文艺生态系统,需要各种体量和各种形态的作品。
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流行形式之一,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民间年画在清代中晚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发动和组织美术工作者创造新年画,以期与当时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和人民群众日渐丰富的文化需求相适应。
来源:【人民周刊】继承与创新,我以为本来是没有矛盾的,只是对于继承的理解有偏、学习方法有偏,于是产生了矛盾。这好比吃东西,有的人属“热性”,不好吃鸡、喝牛奶。这是他本身的机能不适合,绝怪不得鸡和牛奶。善消化者,是没有矛盾的。所以前人早有“师心”与“师迹”的说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对艺术家主体性的认识尽管在艺术哲学问题上不断深化,但主体性的内涵与讨论始终是在以人为主体的人类艺术家的能力、创造力和艺术性上展开的。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进入艺术空间,艺术主体性的问题已然面临被挑战、被重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