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纪实访谈节目的《十三邀》第八季于7月17日正式上线。首集再次邀请到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作为嘉宾,这也是他继第四季后的再次亮相。提到许倬云时,大众可能会想到他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等等,但比起这些头衔,他的人生更让人感到好奇。
采写 | 徐悦东两个多月来,因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而引发的街头抗议运动,在持续发酵。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越临近选举日,美国各派的对垒也越发白热化。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愿屈服于抗议运动。
今日,他的新作、也可能是他最后一部作品的《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出版上市。当然担心的人也不只是我一个,就美国社会、美国政治而言,人们在最近都有相当多的感想,针对美国不改变这些毛病的主题而出现的书,在最近十年之内差不多有七八本,都写得相当好,而且相当地切题。
1958年,许倬云在芝加哥旅途中。(作者供图/图)在芝加哥大学校园,有其他大学很少见的现象:两三位学者一起,可以组织一个相当专门的项目,他们自己找经费或学校贴经费做独立研究,还有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两个所的名字可以类似,但研究的内容可能完全相反:这也是“百花齐放”。
中新网7月7日电 “从大陆逃到台湾,在台湾重新生根发芽,长出新的中国的旁枝,这个是我们到台湾时最大的感觉。我亲眼看见美国在五六十年里的变化,却没有变得更好,我感受到它的衰退。”视频那端,远在美国匹兹堡的许倬云先生,双臂交叠,对着镜头缓缓地说。
我是许倬云,一个移居美国五六十年的老头子,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迈老病之际,我愿意与大家谈谈话,是因为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应该对中国做出一定的回报,将我专业上所得所知与诸位分享。究竟为何,我们要设法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为何我们要尤其关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
两年前,在疫情背景下,仿薄伽丘的《十日谈》,同大陆学人进行了十次谈话,最近集结为新书出版。谈人工智能,他希望人不要把自己主动找课题的能力和权利都放弃了,要能提出有价值、有突破性的问题供人工智能分析、处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时隔四年,深度纪实访谈节目的《十三邀》第八季再次将镜头对准94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海报。节目组供图在第八季首期节目中,谈及身体状况,许倬云淡然说道:“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没法治好,脚也不能动了。
□明生在新书《天下格局: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中,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天下国家”体制,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随后,笔墨从轴心时代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