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不仅是冷战结束之后罕有的欧洲大国直接军事冲突,导致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激烈对抗,也引发国际资本巨头、小微科技企业、新兴国际化平台、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广泛介入,凸显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呈现出新的态势。
这是8月11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西北部地区拍摄的建筑物废墟。新华社发【国际观察】8月25日,中东又起战端。关于战况,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公布了两个版本。真主党宣布成功地对以色列实施了报复行动,向以色列境内发射320枚火箭弹和大量无人机,命中14个军事目标。
作者:孙德刚(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月12日起,美英联军对也门首都萨那、荷台达省、塔伊兹省、哈杰省和萨达省等地胡塞武装设施发动了数十轮空袭,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设施损毁,胡塞武装随即宣布将采取大规模报复行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治理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塑》,景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治理研究迅速兴起并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全球治理被政治学、公共管理和区域国别学等多个学科列为分支学科,日渐成为一门“显学”。
来源: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10月12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其他高级官员会面。在与内塔尼亚胡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布林肯表示美国国会两党“压倒性”地支持向以色列提供更多援助,除已运抵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外,更多美国武器“正在路上”。
“我们会留在这里,我们依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来到黎巴嫩南部,在这一区域保持国际社会的存在、让联合国的旗帜树立在这里很重要。”10月14日,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发言人泰嫩蒂在社交平台X上写道。
迄今,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百日有余,与以往多数情况相比,这次冲突持续时间更长、规模强度更大、外溢效应更广,折射出地缘政治的诸多变化——从新一轮巴以冲突看中东格局之变新一轮巴以冲突自去年10月7日爆发以来,至今已持续超过100天。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按:随着美俄开启系列双边互动,西方舆论场中有关华盛顿再次试图撬动中美俄“大三角”格局的猜测又起。但在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新现实面前,这种思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法新社6月18日报道,在与真主党跨境冲突升级的情况下,以色列军方对黎巴嫩的进攻计划已获“批准和确认”。英国广播公司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创建至今,真主党长期与以对抗,逐渐成为中东军力最强的非国家行为体之一。
近一段时间来,巴以冲突局势经历跌宕起伏。4月7日,以色列突然宣布从加沙南部地区大规模撤军,目前只在加沙地带保留大约一个旅的兵力,来防止加沙民众返回加沙北部。这是4月7日拍摄的加沙地带和以色列边境以色列一侧的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