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时常冒泡,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耀武扬威、蛮横无理。日常生活中,践踏法制和违逆道义的霸凌行为也时有所见。内蕴于这个“霸”字中的蛮横强妄之气究竟从何而来?不妨查查它的来历和身世。早期的字源,主要呈现的是“月”和“革”的组合。从月,无疑与月亮有关;从革,显然指变化。
大家知道“伯仲叔季”是兄弟间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这四个字中,伯仲我们最熟悉。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一个词语:伯仲。经常用的成语如:不分伯仲、伯仲之间。意思就是: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的意思。今天我们聊一聊“伯仲叔季”背后的文化故事。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周驯》里面有句话:“子以六王、五伯之念。”其中的“六王”是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五伯”至少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可能还有吴王阖卢。传统上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必属“春秋五伯”,但《周驯》的记载动摇了这一说法。目前看来,无论哪一种,齐桓公、晋文公都排在前面,这两人是名副其实的霸主,其霸业也最为典型。成为一个霸主,首先要“尊王”,即重振周王室的声威,表面上让周王恢复共主的地位。
那么,这个“伯仲”又代表了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古人的长幼尊卑观念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了起名字,古人的“名”是出生时取的,而“字”要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才确定下来,所以我们通过古人的“表字”便可知道其在家族中的排行,甚至可以知晓其地位。
作者:张明东(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研究员)周人以蕞尔小邦崛起西土,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周王朝,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巩固政权并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发展,创造性地发展出宗周礼乐文明,奠定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核心区域,加强了族群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1915年9月,22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说“愿嘤呜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这里用了两个典故:《诗经》里说,“嘤其呜矣,求其友声”,就是说鸟那么叫着,就是为了寻找朋友。第二句也是出自《诗经》,“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1915年9月,22岁的毛主席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说“愿嘤呜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这两句都是《诗经》的典故,“嘤其呜矣,求其友声”,就是说鸟那么叫着,就是为了寻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