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公车上书”,说的是这么一段往事:1895年春,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期间,康有为和各省举人在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在京等候发榜的时候,突然传来日本马关谈判的消息,说要赔2亿两白银,而且还要割台湾和辽东。
所谓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而已。公车上书封面及首页“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士子大臣纷纷上书抵制签约,于是有了历史上的“公车上书”运动。晚清时期,黎川虽偏处一隅、风气未开,但新城中田陈氏兄弟——陈鹏运、陈鹗运,面对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置个人功名于不顾,毅然参加了这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公车上书运动,成为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
1要想论证一件事情非常麻烦,但是要证伪一件事情却非常简单。我们知道康有为大都来自历史课本里对“公车上书”的描述。最近人们发现,“公车上书”其实是被康有为捏造出来的,是历史上的一个骗局。下面我们就对康有为“公车上书”这件事进行证伪。
在封建社会,从汉朝开始,凡读书人应朝廷征召入京,均有地方政府出车马接送,人们便把这种车称“公车”。科举制度兴起之后,凡各地举人要到京城参加会试,各省政府就循例派车,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举人入京会考称为“公车”。本文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在京应考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的一次请愿活动。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公共上书人物生平: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