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无糖茶饮料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国内饮料领军品牌东鹏饮料,凭借其在技术研发、市场感知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于去年成功推出“鹏友上茶”乌龙茶无糖茶饮,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显示出在无糖茶市场的先发优势与敏锐洞察力。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曾繁莹)气温的升高,让茶饮市场的“交战”加速升温。今年以来,无糖茶成为茶饮品牌的“争夺战”焦点,头部品牌的动作,引起业内关注。近日,茶饮品牌龙头企业三得利发出最新调价通知函,涉及其三款即饮茶的分销价与进货价。
随着气温逐渐攀升,饮料行业旺季也悄然而至,无糖茶饮成为风向标,吸引各饮料品牌争相布局。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商超及便利店看到,无糖茶饮已经被摆放到了货架的中心位置。有商超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最近无糖茶饮上新的种类非常多,销量对比过往有所增长。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静随着气温逐渐攀升,饮料行业旺季也悄然而至,无糖茶饮成为风向标,吸引各饮料品牌争相布局。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商超及便利店看到,无糖茶饮已经被摆放到了货架的中心位置。
饮茶,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事情;饮茶代表健康,自古以来就深入国人内心;喝“无糖茶”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作为无糖茶的代表东方树叶无疑是近两年来饮料市场最为火爆的产品之一,被业内称为“树叶奇迹”。据农夫山泉2023年财报显示:营收达到426.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4%。
饮料的健康化升级正一轮接一轮。无糖茶刚刚取代了无糖气泡水的热度,以元气自在水为代表的无糖中式养生水又开始挤占无糖茶的货架地位。调查显示,年轻的企业职员正在成为中式养生水的大主顾,而中式养生水正在掀起新一轮饮料健康化内卷,后者也或抢走无糖饮料市场30%的份额。
界面新闻记者 | 马越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根据行业自媒体“食品板”的报道,近期雀巢茶萃推出“水仙乌龙”“茉莉花茶”两款新口味,在配方上强调0糖,以及不含有香精、茶粉和防腐剂等。在天猫等电商平台及很多线下渠道,该新产品还尚未正式上市。
2025年,无糖茶赛道提前打响市场争夺战。据行业媒体小食代报道,在1月13日召开的经销商大会上,三得利罕见地一口气官宣了近10款新品,包括清香乌龙、龙井茉莉花茶、黑豆茶等,当中包括两个全新子品牌“三得利焕方”和“三得利茶清萃”,但上述新品还未正式全面铺货,预计在春季铺货。
当外籍健身博主帕梅拉穿着健身服、举起一杯果茶的时候,健身人的感受是:这波联动实属魔幻。0卡糖、轻负担……4月22日、23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后发现,茶饮品牌从“推荐官”到宣传语越来越关注热量和糖分。健身人笑称:不装了,奶茶店要挣健身人的钱了。
近日,大窑饮品官宣推出了三款无糖茶,进入当下火爆的无糖饮料赛道。而随着陕西大窑的正式投产,大窑饮品已在内蒙古、吉林、辽宁、宁夏、安徽、山东等地布局7大生产基地,大幅强化供应链能力,为全国化的坚实推进夯实基础。
“每瓶3.35元”“每瓶3.39元”在天猫超市搜索“无糖绿茶”,系统贴心地提示单瓶价格。在超市和便利店,摆满货架的无糖绿茶产品也都在降价销售,多数从5~6元/瓶降至3~4元/瓶。尽管降价采用的是“第二瓶1元”“第二瓶半价”的隐晦方式,但消费者仍感受到了无糖茶饮价格战持续升温。
饮料旺季到来,经常逛便利店的市民发现,无糖茶饮料已然成了流行风向标,霸占了便利店的饮料冰柜。超市方面也是如此。数据显示,无糖茶饮料在2022年保持7.9%的增速,至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稳超100亿元。
在多地气温一路飙升的背景下,无糖茶饮赛道的“价格战”也在持续升温。近日,新黄河记者走访发现,济南许多便利店、商超内的无糖茶品牌开始搞起“花式”促销,常规容量的无糖茶单价已从此前的5元以上“卷”至4元左右。随着各大品牌相继推出无糖茶饮茶品,无糖茶饮赛道也日渐拥挤。
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偏好等方面的转变,饮料行业出现了不少新变化。近日,尼尔森发布2024中国饮料行业趋势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到,2023年即饮茶超越碳酸饮料,成为销售额最大的品类,而果汁、功能饮料和即饮咖啡等健康相关品类也迎来了良好的增长机遇。
每经评论员 张怀水以汽水出道的内蒙古大窑饮品,在盛夏时节,突然宣布加入茶饮赛道。6月28日,大窑饮品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3款茶饮新品,分别是金桂乌龙、白兰乌龙、乌龙茶,主打“0糖、0脂肪、0能量”特色。近年来,我国茶饮市场呈现快速扩张趋势。
4元的三得利乌龙茶、3.3元的农夫山泉东方树叶,3.5元的怡宝佐味茶事……这个夏天,5元以下的无糖茶正“大行其道”。南都·湾财社记者近期走访广州多家线下商超发现,多个品牌的无糖茶产品正大搞促销活动,原本多数均价在5元及以上的无糖茶到手价跌破5元,有的甚至降至3元价格带。
近期,各大无糖茶品牌纷纷调整战略,价格战成为这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曾经标榜高端定位的无糖茶饮料,其价格从5-6元/瓶迅速下调至3-4元/瓶,部分品牌甚至推出小包装产品,将价格降至2元区间,直逼矿泉水价位,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固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