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有四大梆子,中路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其中与河北梆子关系最近的是北路梆子。北路梆子老艺术家贾桂林曾对我说:“北路梆子与河北梆子在雁北、冀西北一带常合班演出。但是这两个剧种又有很大不同,像北路梆子那样一张嘴,就是百十句,高亢激越、浓情奔放,是很有特点的。”
翟效安,1942年生,山西省代县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村里的孩子们考上学校,吃国家饭,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接到通知后,亲戚、朋友、全村的人都知道翟效安因为唱戏吃上了国家饭,都替他高兴,来祝贺的人说“你家可出来人才了”。
高玉贵生于1909年,病逝于1980年,山西定襄县邱村人,是北路梆子著名演员,工须生,兼老生。出生在梨园世家,其祖父工须生,艺名“茭杆红”、外祖父“绛州旦”,父亲高有富,工青衣,艺名“灵芝草”,是光绪年间的名角之一,曾在北京搭班唱戏,进过紫禁城,给西太后演过戏,北京有山西梆子“五仙”之称。
北路梆子《杀庙》被誉为“天下第一杀”可见其独到之处由贾粉桃、杨仲义演绎的经典版本既重唱,又重做融武戏的筋骨文戏的血肉于一体给人独特的视听享受开场醉人的散板旋律高亢悠扬似从天外来聆听唱腔字有情声有情哀婉凄苦的曲调令人为之动容动情动心之后在庙中的程式动作跌、打、杀干净又利落气氛紧张却
1984 年,购得马龙文、毛达志著《河北梆子简史》一册,因与山西北路梆子关系密切,一口气便读完了,感觉颇为良好,正像张庚在《序言》中所说:“它已初步画清了河北梆子来龙去脉的轮廓,为关心戏曲史的人提供了一本可读的好书。”
杨仲义,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是北路梆子的第三代领军人物。1961 年杨仲义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
山西北路梆子是梆子声腔剧种一支,清代盛极一时的山陕梆子一遗响,当今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布于晋北地区。贫瘠的山川,百代之杀伐,浩歌紫塞,血染雄关,凝成充满燕赵之风,幽并之气的独特风格。郭沫若先生叹为“激昂慷慨不寻常。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谱调更高亢。
李万林在自己的拿手戏《血手印·行路》中塑造了林有安,在《画龙点睛》中塑造了李世民,在《辕门斩子》中塑造了杨六郎,在《续范亭》中塑造了续范亭,在《五台县令》中塑造了县令黄国安,在《空城计》中塑造了诸葛孔明,在《走雪山》中塑造了曹福,在戏曲电影《金水桥》中塑造了李世民,在《双龙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