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会因害怕而免于犯罪,但不会觉得犯罪是一种耻辱;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耻辱之心,还能纠正自己的行为。”
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政令法度来引导,用刑律惩罚来约束,人民可以免于作恶但没有耻于为恶之心;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用礼义仪规来约束,人民不但会有耻于为恶之心,而且会不断自觉向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翻译,基本意思没毛病,但是,也就是一段文字,我想,任何人看到这段文字也不会有特别的想法或理解,它只是论语中的一段文字,文白对照,翻译成了白话文,仅此而已,不再评价了。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治民众,百姓只会让自己免于刑戮,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义来教化民众,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够匡正自己的错误。
不过,若问起“格杀”为何“勿论”,恐怕国人大多不明就里,而历来学界对此的理解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现代汉语词典》把“格杀”的“格”释作“打”,同时,将“格杀勿论”解释为:“指把行凶、拒捕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不以杀人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