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康世昌团队在《环境科学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Dramatic Carbon Loss in a Permafrost Thaw Slump i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在土壤质量改善、植物生产力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等分布模式及构建过程(确定或随机组装)是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关键参数。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次发布了该站团队长期积累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综合观测数据集,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的基本特征。
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7日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可能介导了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揭示了祁连山区乃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土壤碳损失的微生物机制,为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稳定性的微生物调节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未来气候情景的模型预测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图为青海一处雪山。(资料图) 陈哲 供图中新网西宁3月21日电 (记者 张添福)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哲所在团队最新研究显示,多年冻土区不但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同时也使该区域成为加剧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机”。
相关研究成果以A synthesis dataset of permafrost thermal state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为题,在线发表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综合监测数据集是中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赵林及其研究团队长期在格尔木站积累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综合观测数据集,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助推青海交通高质量发展对接会5月1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会议聚焦科考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将助推青海道路工程绿色建设与科学养护。自2019年以来,“冻土冻融灾害与重大冻土工程病害”专题科考团队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开展了深入调查。
来源:12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金金 陈杰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
6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Reduced microbial stability in the active layer is associated with carbon loss under alpine permafrost degrada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