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七岁时便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七十岁驾崩,也是汉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54年。汉武帝的一生,无疑是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有着“千古一帝”的尊称,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
说起历史上杰出的君主,很多人的脑海里第一时间就能浮现出秦皇汉武,我们现在的历史爱好者,总是对他们所属的时代充满着无限遐想;大秦男儿在始皇帝的领导下一统江山,大汉男儿在汉武帝的领导下驱逐匈奴、扬我国威,每每谈起都热血沸腾。
炎帝和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群的缔造者,按照史书《国语》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本是兄弟,一个生活在姜水,一个生活在姬水,后来黄帝部族发展壮大,通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两场大战,先后击败了炎帝和蚩尤,成为了天下共主。
事实上,被认为是夏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至今也没有出土任何跟“夏”有关的自证材料,我们只能根据地层关系,判断出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同时又早于二里岗商文化,是一处公元前18世纪至前15世纪的大型都邑。
虽然自西周以后,黄帝成为了当时天下人心中的共祖,地位至高无上,但他的老对手蚩尤同样以兵主的身份被炎黄子孙所尊崇,秦始皇、汉高祖都曾高调祭祀过蚩尤,而苗族同胞更是将蚩尤视为祖先,称之为“尤祖公”或“格蚩爷老”。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国语》《史记》这类相对权威的史学著作,对黄帝事迹的种种记载,也并非源自黄帝时代的史官记述,而是后人从模糊的口耳相传记忆里整理和重塑的结果,时间间隔可能长达数千年,难免掺杂不少臆想的成分。
比如中国古代典籍中对文明的解释是“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对此,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简单来说就是起到好影响与作用的大德之人出来治事,就代表文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