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高考首日,北京人大附中考点外,家长为孩子打气。 (视觉中国/图)儿子读小学四年级那年,安柏为他办了生日会,孩子家长各一桌,妈妈们一坐下来就开始大聊小学升初中的准备事宜。在一席充满了专有名词的饭桌上,安柏发现自己就像个外星人。
在中国,只有两种妈妈,第一种叫普通妈妈,第二种叫“海淀妈妈”。很有幸,我认识一位“海淀妈妈”。每次见她,我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焦虑,残酷的竞争压力,以及随时都可能爆发争吵的家庭氛围。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孩子上重点学校。
寒假的时候,邻居妈妈囤了一大堆教辅,有语文的、数学的、英语的,课内基础的、校外拔高的,适合普娃的、牛娃的,综合练习、专项练习…邻居妈妈一脸神秘地跟我说:双减之后,教辅再版的,字都更大了,内容稀释了不说,难度也降了。
这次对话的主人公,是第一代「海淀妈妈」康妮女士,和她的女儿、短视频博主安揪。在她们的家族里,「学习」是属于几代人的关键词,姥爷从村里考到长春,妈妈从长春考到北大,安揪按照被期待的样子,又从北京考去了常青藤名校。
如果你现在已经一脸茫然,非常抱歉地告诉你,你可能和团妈一样已经进入了一个家长鄙视链的底端。“海淀小红书”据称是牛娃人手一份的大语文学习宝典,原名《中华古诗文诵读》,因为这一系列书的封皮都是红色的,被家长和学生们昵称“小红书”或者“红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