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艺,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2006年,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这一非遗文化,师大育才社区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了一场手工活动,拉近孩子们与扎染的距离。活动伊始,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扎染的历史、类别、技艺和文化内涵。
人民日报记者 刘鑫焱 郑洋洋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八义窑旧址,是我国最早烧制红绿彩瓷的地方之一。八义窑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这里就是山西东南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经过历代发展,烧制的瓷器成为中国红绿彩瓷的代表。
中新社桂林9月10日电 题:走进桂林非遗传承体验站:在彩色里“沉浸式探秘”作者 欧惠兰 唐蔚晴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桂北傩面具、桂剧、桂林圆竹剖丝团扇、侗族草龙草狮、壮族刺绣、红瑶服饰……日前,位于广西桂林市区漓江畔滨江路的“桂林秀峰非遗传承体验·桂林喜来登站”(以下简称“非遗体验喜
非遗焕彩新时代原标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引题)一针一线,绣出藏羌幸福画卷(主题)刘裕国走进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的“藏羌织绣苑”,只见数十名绣娘正飞针走线;传习所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细心指导徒弟们制作《功夫熊猫》《三星堆青铜神树》等刺绣作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李燕 通讯员 毛颖 成雨清)为带领社区青少年感受国粹魅力,激发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9月9日,关东街雄庄社区联合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中建大公馆旁开展“走进非遗 · 京剧脸谱DIY”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吸引了小区内30多名亲子家庭参加。活动现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12月25日,大国工匠、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馆长李仁清所在的展台围满了观众。用水打湿红色宣纸,拿打刷拍打,让宣纸与刻板充分贴合,再用扑子沾上金色颜料,一遍一遍仔细上色......象的轮廓慢慢清晰,一幅《太平有象》跃然纸上。
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本届非博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突出“人民的非遗 文化的瑰宝 ”“融入现代生活 创造美好未来”等理念,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绝活”亮相博览会,让非遗之韵指尖流转生花,给市民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让非遗
纤细叶片宛若美人眉黛,秀丽花朵好似空谷佳人。绿色、红色、黄色的花朵引人入胜,与山石盆景组合的小景也令人莞尔……今天上午,上海植物园的兰室一片馨香,300多盆春兰精品同台竞技,绿、粉、黄、白各色兰花争奇斗艳,与园内的山茶、梅花相映成趣,带来丝丝春天的气息。
一到冬天,北方就燃起了冰雪热。南方,则成了避寒游里的“诗和远方”。人影攒动中,有非遗花灯的巧夺天工,有大集里的“烟火气”,也有浪漫小城的四季如歌。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花式“整活”与双向奔赴,是一份乡愁,亦是中国经济向上的一个缩影。
“要花两个小时,有信心完成吗?”听到记者的问题,两个正用拓包上第一遍墨的小姑娘抬头,异口同声地笑道:“当然有!”下午1时30分不到,上图东馆7楼城市客厅的非遗体验区前,读者陆续排起队,有亲子家庭,也有结伴而来的年轻读者。老读者见状,端详过体验区周围的展品后,也加入等待的队伍。
中新网新疆新闻2月19日电(陈美辉 李菲)2月17日,新疆库车市东城街道水韵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心灵巧手 纸上添花”青少年剪纸活动,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当代艺术教育相结合,融入到寒假期间的青少年社会实践中,在锻炼孩子们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