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平黄河下游八百里悬河,将其拉直入黄海,实现中原地区直通大海,那这个计划能否可行呢?黄河在近2000多年经历了六次大改道,最近的一次就是明清时期,黄河南下至黄海入海改道至北上进入渤海,虽然已经流淌超百年,但如今的黄河仍然还存在诸多问题,旱季干旱雨季洪灾,丧失了航运功能的同时还存在有地上悬河。
“三北”工程,是指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六期工程的建设阶段。水土流失是“三北”工程治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治理水土流失,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
为铸就黄河长久安澜,作为黄河入海口,山东坚持河海联动、干支互济、两岸协同,用系统观念进行流域系统治理,用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保水质”“增颜值”,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
记者7月12日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为期20天的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水库调度7月11日8时结束,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排沙量分别为1.25亿吨和0.40亿吨。截至11日8时,入海水量和入海沙量分别为42.59亿立方米和2700万吨。
综述黄河,是中华母亲河,古人云:“黄河斗水,泥居其七”,就在十几年前,还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而这些泥沙,绝大部分都来自黄土高原。早在夏朝时期,大禹就开始对黄河水患进行治理,历经几千年,到了今日,黄河终于出现了奇迹。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人民网北京4月3日电 (欧阳易佳)近日,在由中国水利报社、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沙龙上,嘉宾们围绕黄河保护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水库清淤与泥沙资源利用理念的发展、黄河泥沙之变的科技支撑、泥沙资源利用困境
一碗水,半碗沙。黄河每年携带泥沙量高达16亿吨,虽然12亿吨被冲入海洋,但仍有4亿吨堆积在下游,目前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总长度超过800公里。尤为严重的是河南开封地区,黄河河床高出地面7米,一旦爆发洪灾,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会产生地上悬河?
金龙湾,陕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180度的弯。仅清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决堤,开封城破,造成的水患就绵延八个月之久,伴随着瘟疫、饥荒,史书中留下了“有全村数百家不存一家者,有一家数十口不存一人者”这样惨不忍睹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