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登县苦水镇,每逢过春节及二月二,闹社火、唱秦腔是每个村保留的节目,其中苦水木偶戏就像一股艺术清流,缓缓地流淌在村民们心中。大年初五,在苦水镇寺滩村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苦水木偶戏,演员们手中掌控穿着戏服的木偶,表演着脍炙人口的秦腔折子戏。
记者 张琪 见习记者 郭辰昊 实习生 周玉琪每晚七点半,兴叔准时坐在直播间,开始木偶戏表演。一边唱戏词,一边双手掌控各类木偶,同时还要适时配合鼓点,在3个小时的直播里,这些全由兴叔一人完成。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操作如此熟练的兴叔,如今已70岁。
(1)一端挑着装满道具的“百宝箱”,一端挑着活动支架与花布组成的“戏台”,肖秋林就这样挑着担子四处游走,表演了40多年的布袋木偶戏(8月1日摄)。 65岁的肖秋林是江西省于都县一名民间艺人,他从20多岁起走村串巷,以表演客家布袋木偶戏为生。
木偶戏,也叫傀儡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艺术样式。《史记·孟尝君列传》又载有“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句,可知其在战国时期已较常见,文人已经拿来作比喻说明事理教导人了。
11月12日,“偶遇——贵州木偶艺术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木偶100余件,通过14出贵州木偶戏的经典剧目,创新展陈理念,突破戏台与展馆之间的界限,把一个个戏台上灵气活现的“木偶”及精彩纷呈的戏剧瞬间,定格于展厅内,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中新网金华11月5日电 (钱晨菲 曹静怡 周金权)伴随着笙乐齐鸣、急竹繁丝之音,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黄家田村新搭好的三尺红台之上,轻移莲步的小旦、踏四方步的武生款款出场,或拈花作揖,或撩拨长须,又有唱念做打精彩非凡,赢得了满堂彩。
来源:【赣南日报】江畔一隅,老巷古戏台上。李贵和隐在帘布里,两手一拉一放间,木偶于方寸戏台,演绎出喜怒哀乐,人生百态。配以高腔唱词,伴胡乐鼓锣之音,视觉听觉引观众入戏。穿越历史与时空,体味文学和艺术素雅,情节跌宕起伏,“傀儡”们声情并茂,时而让人沉思,时而令人心悬一线。
来源:【湖南日报】“制作木偶需要以神驭形,表演木偶则是以形去展神。”湖南杖头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谭奇书说,制作与表演木偶都需要用心才能够在舞台上引起反响。演员们首先要掌握的是“神”,即角色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再用塑造好、构思好的木偶人物去表演“神”。
读大象出版社刚刚面世的新书《戏台上的中国》,非常喜欢,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慨。一次是去北京大学看北京京剧院演出的京剧《梅兰芳》,一次是去北京师范大学看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昆曲《牡丹亭》,学生们看后的反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八百年过去了,老百姓的油锅里还炸着“油炸桧”,可当我们啜着热茶细想——要是没有龙椅上那位端坐的赵构,秦桧这文弱书生,当真敢动岳元帅一根毫毛?这就像问:戏台上的提线木偶,没了牵线人的手,还能自个儿蹦跶着杀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