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高尔基的《童年》时,已经18岁了。那年我从柳州回到北京,分配到国有企业当了名建筑工人,彼时正值国企下岗潮,前途未卜,自身忐忑难安之际,唯有逛旧书摊自娱。工厂门口的旧书摊,上面罗列之书,泰半来自废品收购站,却也颇多可读。高尔基的《童年》和格鲁兹杰夫的《高尔基传》就来自这里。
那时父亲就一动不动地躺在地板上,往日打扮整洁的母亲也披头散发,流着泪,神情麻木地为丈夫梳头。可父亲的死,却并不是阿廖沙童年生活的至暗时刻,他不知道的是,还会有更多的苦难将纷至沓来,所幸,阿廖沙没有被黑暗吞没,他所经历每一场苦难,都化成了养料,而成长后的阿廖沙也终于明白:人虽然无法选择怎样的出身,但却可以选择怎样去生活。
《童年》编者的话 第一章《童年》(1) 编者的话 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四岁到十一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