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维,本来就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关系。语言属于思维的载体,思维属于语言的内核,二者相互促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需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入手,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老师,你离生活和学生一样远程予东语文月考,试卷上有这样一道仿句题:小草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知了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 。学生交上来试卷,发现不少学生在第一个空里填上了这样的答案:麦子把秋天的门推开了。一看此答案,脑袋先是条件反射似的发懵,晕,什么时候麦子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洞与风 程予东背诵的孩子走了一拨,抽空阅读一篇打开的文档,“老师,我也背好了。”轻轻的声音。扭头看,是他,一个圆脸蛋,身高潜伏着的男孩。“行,我给你做个标记。”片刻,一女生跑来,正着眼睛,“老师,他没有背好啊。”闻听,我的脑袋升腾起黑色的烟雾,似乎有毕剥的声响。“怎么可能?
不管在哪个班级,都有不听话的孩子,也有成绩差的孩子,如果老师想生气,那是天天都有机会。年轻的时候我是经常发脾气的,学生都怕我,那时我还挺得意,大家都说班主任不厉害,管不住学生,你看,我能管住学生,是不是就很厉害?
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随笔”》(2024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第九版)一文,我颇有感触,觉得李教授说出了不少一线教师的心里话。一线教师的科研与课题研究,多是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感悟的“实证”研究。
怎样教语文,如何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直有迷茫与困惑,《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道出语文教学的真谛,从教育情怀到五重教学,从语文素养到大量读写,从写字到育人,从阅读到表达,深入浅出,一语道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