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这句话虽然看似普通,却蕴含深刻,传递出了我们需要珍视佛经、敬重佛法的信息。因此,把佛经请回家并妥善放置,正是你对佛经虔诚敬畏的有力体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灵光寺方丈梦参长老对于此句也有独到见解。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时间回到公元6世纪初,禅宗六祖慧能正坐在禅房里听闻《金刚经》。
如何能如如不动?金刚经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是朗朗上口夸夸其谈的能说自己读过金刚经而已,会其中的几句话而已,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这部经典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金刚经主要就是解决一个问题,那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能将此经受持读诵,并向他人演说,将功德无量,胜过一切财布施。那么到底是哪部佛经竟有如此威力?这一天他在集市上卖柴,突然听到一旁客栈里有人高声诵读,其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听到后瞬间开悟,立马放下手中的柴,去向客栈里的那个人请教,这位好心人告诉慧能,他读正是金刚经,说慧能你是个有慧根的人,可以出家去学佛。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最广的一本佛经。中国第一本雕版印刷作品就是《金刚经》,中国的历史上有多个《金刚经》译本,有大唐·玄奘法师翻译的,有元魏·菩提流支翻译等六个流通本,现在通用本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版本,这一版本以其简洁深奥的文字和独特的思想内容,在佛教经典中占据重要地位。
提到《金刚经》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是属于佛教信徒的去读背的《经》,是迷信。初读《金刚经》会感觉很枯燥,不知所云,接触三年后的今天我仍然不敢说懂了其中含义,但是当我在实践中力行里面的“不应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及“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那是在很早的时候,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创办了一所学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
读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里面的故事很有趣,能帮助人及时向善,选译几则如下。戚继光和半卷《金刚经》抗倭名将戚继光一直诵持《金刚经》,他带兵在驻守浙江三江村时,有一个战死的士兵托梦给他,说明天会派他的妻子来向戚继光请求一件事情,就是请他诵经一卷,让他在另一个世界得到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