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岭沟组中发现的壮丽青山。图据中国科学院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封面新闻记者12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美国《科学》杂志网站14日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中国科学家发现的迄今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成果入选。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中核集团10日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中核创星”科技创新大赛“揭榜挂帅”专题赛。大赛旨在聚焦解决制约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实现供需精准有效对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支撑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
核科技领域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其在能源、医疗、工业等多个关键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川作为我国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核科技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核科技研发、应用等方面成果丰硕,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1.“小堆”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中国核电)近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IAEA)与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主办,中国核电旗下海南核电承办的"关于小型模块堆和微堆的规范和标准、设计工程、组件测试和制造以及供应链的跨地区研讨会"在海口市举办。
作为清洁、稳定的能源,核能在过去半个世纪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低碳电力,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核能也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
本报兰州3月18日电(记者宋朝军)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烛龙一号”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联合研制。从核心材料研发到换能器件制造,“烛龙一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能源供应一直是制约人类深入太空的关键因素。比如月球开发,首先就要解决在月球上的电能供应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地球上的常规发电装置在月球上是没法使用的,除了太阳能之外,只有核能发电装置可以使用。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光明日报兰州3月19日电 记者王冰雅、尚杰从西北师范大学获悉,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烛龙一号”由西北师范大学与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1亿度403秒,是我国“人造太阳”EAST创造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在四川绵阳,一个能将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的新型工业CT样机已研发完成,将为高端工业检测提供更便捷的选择……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助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许春阳不久前,中国科学团队研制的聚变堆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系统研制水平及运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核聚变技术水平再次引起热议。“人造太阳”——核聚变能源是利用轻元素的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的能源形式。
“该成果在医疗领域,可为脑机接口、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设备提供永久能源,目前我们正在攻关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希望将来在物联网领域,能支撑万亿级传感器网络,在海洋深处、南极北极、月球、火星等极端环境,作为无需维护保养的持续供电电池,甚至在宇宙深空探测领域,助力深空探测器持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