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栾川县白土镇认识了一位制作木瓢、木勺的木工老艺人,是当地木质农具的最后一位传人。在塑料和不锈钢制品普及以前,山里的农户们都是使用这样的木铲子、木勺,而现在,这些木制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使用了,也就没人制作了,老人曾经希望这门手艺能够进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榜样力量引领着文明乡风,正成为美丽乡村的生动注脚。叶榭镇八字桥村的殷国荣等几名老人在村里的步道边做了9条木凳,方便散步的人们休憩,他们以实际行动继承着传统美德,传递着正能量,引领着文明乡风好气象。
图片上这位大哥名叫许山水,他从事木制古建构件制作40年,研发出鲁班凳一物三功能,能坐能枕还能把玩,产品用一个整块木料做成,构思巧妙,传统工艺,做工精致,全榫卯结构,纯手工打造,畅销市场,最高一个售价2000多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看看这位农民大哥的创业故事。
在常宁市洋泉镇土桥村,今年70岁的邓春芳拿着一条自制老篾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着一件平凡的事——纯手工制作具有常宁特色的农家椅。一把手工锯子,一条老马凳,一堆杉树尾巴,在他手中变幻成一条条传统的椅子。
12月24日,山东济宁。泗水小伙张永朋用了8年的时间,在地里种出了一把椅子。张永朋称,第一年实验了十几种树种,二十多个实验均未成功。而一把成功的椅子需要经历四十多个制作工序。目前,张永朋首批一共做出了8张椅子,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把种椅子这件事做大做强。
前几天闺蜜来本地出差,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后,说啥也要我带着她逛逛附近的大集市,恰巧周末,睡到自然醒的我俩,简单吃了点儿早饭,驱车50里地来到滦南县最大的集市,倴城大集,市场南侧是卖粮食和各种树苗的摊位,一个卖桌椅板凳的摊位虽显得格格不入,但很是吸睛。
“我这盘墩儿都是掏空子做哩,不专门干这个。我也没有明码标价,来找我嘞都是熟人,熟人介绍熟人,人家给你掏那钱,比你要那钱,只多不少。为啥?我从25岁开始学手艺,一直干这个,咱用的材料,自己都看不上眼的,坚决不用,这是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