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艺术爱好者的提问:为什么现在没人写贝多芬那样的古典音乐了?面对这么一个问题,音乐专业人士可能习惯于从历史文化、音乐美学、技术理论等方面去解释,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曲家会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审美。
文章呼吁,人们在谈及一些伟大的古典音乐家时,应称呼他们的全名,否则就是“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5日报道称,《纪事》杂志于24日刊登评论文章《贝多芬有姓也有名》,呼吁人们称呼古典音乐作曲家们的“全名”——相比“贝多芬”,人们应称其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者举例称,如果有人说“今晚的音乐会将演奏勃拉姆斯和埃蒙德·狄迪的交响乐”,听上去就显得两者“完全不属于同一世界”。
贝多芬,一个诞生250年后仍然如雷贯耳的名字,对大众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们的记忆中,他是教室墙上身残志坚的精神偶像,课本里为盲人兄妹演奏的温柔音乐家,是《命运交响曲》震撼人心的开篇,还是垃圾车都会播放的《致爱丽丝》。
中央音乐学院 刘小龙【编者按】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音乐家、艺术家,是历史人物,也是文化符号。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孙国忠贝多芬2020年适逢多位文化名人的重要纪念,其中贝多芬(1770-1827)诞辰两百五十周年的纪念无疑最受关注,影响最大。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贝多芬大名的。
莫扎特的音乐从何时起受到中国现代作家的关注?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当贝多芬、肖邦乃至瓦格纳等已进入现代作家的视野和文字时,莫扎特似还未被提及。直到1940年以降,沈从文才在《烛虚》《绿魇》等作品中写到莫扎特,称莫扎特的音乐“在人间成一惊心动魄佚神荡志乐章”。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陈晨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250年前的今天,路德维希家的第二个男孩在德国波恩的小教堂接受了洗礼。贝多芬是个苦难的天才。他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题主说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不说巴赫肖邦等人一定比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强,至少也不亚于他们吧,那为什么只写了贝多芬,约翰还有柴可夫斯基呢,编教材的人是怎么从这些大师里筛选出这三个人的呢,题主才开始学钢琴,如果这个问题比较幼稚的话,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