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显示,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分子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记者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郭媛婷及其合作者在蝙蝠抗冠状病毒的起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科学院院报》期刊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新冠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机制及其抗病毒药物发现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二者均可利用细胞晚期内体中的Niemann-Pick C1作为膜融合受体完成细胞入侵,NPC1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土贝母苷可阻碍新冠病毒、丝状病毒囊膜糖蛋白与NPC1结合妨碍膜融合发生,进而阻断病毒的细胞入侵,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有关结构-效应关系。
每经记者:陈星 每经编辑:魏官红12月17日,康华生物(SH300841,股价57.8元,市值77.83亿元)公告称,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毕赤酵母)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公告显示,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毕赤酵母)适用于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及其引起的急性肠胃炎。
来源:【宝安日报】近日,又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发布——位于光明科学城的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180个超群、超过16万种全新RNA病毒。
中新网青岛3月11日电(胡耀杰 王禹)记者11日从中国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生命学院汪岷教授团队基于序列比对和图论方法,开发了病毒分类新工具Viral Taxonomic Assignment Pipeline(VITAP)。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诺奖之后,AI再立新功!”10月9日,就在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当天,阿里云和中山大学也收到好消息:他们联手用人工智能(AI)发现16万余种RNA“暗物质病毒”的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了。
据武汉大学消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严欢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以及华盛顿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提出了“人工设计病毒受体”的病毒研究新思路,有望在不依赖天然受体的条件下构建易感细胞模型,进一步助力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10月31日电(李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武汉大学今天对外发布,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严欢团队,广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以及华盛顿大学David Veesler团队合作30日在国际顶级期刊Nat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北京时间3月18日凌晨在线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称,一项研究显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抗病毒药物巴洛沙韦,比当前标准疗法奥司他韦更能改善感染甲型禽流感病毒(
10月9日,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后,报告了180个超群、超过16万种全球RNA病毒,发现了传统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
1月21日,“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透露,近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在感染病领域顶刊《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中科院1区,IF=10.
中新社广州10月10日电 (许青青 朱嘉豪)据中山大学9日晚发布的消息,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了全球范围的180个超群、16万余种RNA病毒的发现,大幅扩展全球RNA病毒的多样性。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近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对抗艾滋病病毒(HIV)的新进展。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了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结构,移除了其致病部分,创造出一种名为“治疗干扰粒子(TIP)”的工程化病毒变体。
澎湃新闻 近日,中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的一项国际联合研究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发现了161979种新RNA病毒,是已知病毒种类的近30倍,大幅提升业界对RNA病毒多样性和病毒演化历史的认知。这项研究也是迄今为止发表的数量最大的病毒物种发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