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乔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工人形象持续得到书写和建构,日常的生活者和积极的改革者等都有文学性塑造。如果以时间线来梳理,大致脉络有三个阶段。一是工人主体性的建立,主要是书写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当家做主人,成为自豪的劳动者,以工厂为背景的工人生活成为有别于乡村生活的新形态。
作者:刘 军“主体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一个广受关注的文化热点。这一议题先是在哲学界得到集中讨论,然后外溢到文论界。学者们关于“主体性”和启蒙思想的重新阐释,关于人自身理想化和乌托邦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体精神的超级想象,无疑都使主体性问题获得了全面梳理。
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在《人论》中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构成了符号的形式。符号的文化意义,借助媒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现出来。人创造了文化,是文化的主体,同时,人又被文化所塑造,文化影响了人的生存方式。
【面面观·人工智能网络文学创作】开栏的话纵览文艺发展史,那些引领创作风气的思想创见,无不是在相互激荡、启发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即日起,我们推出《面面观》栏目,旨在就当下备受关注、正在不断演进的文化现象和话题,约请各方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与探讨。
在当今世界,民主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民主体现了人的自主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牟昊琨 实习记者 徐婧钰 王琳)2023年高考刚刚结束,各地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再次受到关注,争相用其练手写作的,不仅有自媒体主编、资深撰稿人等,AI也尝试着加入了写作的行列。
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我尝试其指定创作了一首题目为《大圣》的诗歌,出来的诗歌是这样的:“你从一块顽石中醒来,花果山的风吹过你的毛发,水帘洞的瀑布洗去你的懵懂,那一刻,你抬头,看见了天空。你手持金箍棒,像握着一道闪电。云靴踏过的地方,山崩地裂,星辰颤抖。
作者:胡 祥2023年开年,《我在岛屿读书》《文学馆之夜》等文学类节目的播出,让文学和文学背后的作者走到台前,拉近了文学与观众的距离。《我在岛屿读书》前不久收官,近1.2万名网友打出了9.1高分。《文学馆之夜》第一期播放量超过700万。
“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研讨会(续)诗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艺工委特聘文艺名家 采禾不能对AI有依赖“我写诗已经四十多年了,一直在坚持传统的创作与写法。最近看了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之后很震撼,它颠覆了我的一些创作观点。
就文学而言,学院跟“修辞”或“学派”,媒体跟“热点”,其实都有点错失“文学的专业性”这回事。同时,文学内部正在以一种可能主流或整体未察觉到的方式产生并巩固其专业或专业性,比如胡安焉、李娟。总之,文学的专业性已经是很显在、很重要的时代命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