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左右,北大教授们分成两派,互相攻击,一派以《 现代评论 》为阵地,主要有胡适、陈西滢、徐志摩、陶孟和、蒋廷黻等,另一派以《 语丝 》为阵地,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为主。林语堂回忆:当这两个周刊关于教育部与女子师范大学问题而发生论战之时,真是令人惊心动魄。
《舍我其谁:胡适【第四部】——国师策士》,江勇振著,联经出版公司,2018年1月版,864页。先说总的判断:本书取材丰富,观点鲜明,人物刻画比较细腻,言常人所不敢言,发前人所未发,对理解和认识胡适的后半生颇有帮助,在胡适研究史上必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蔡元培以及胡适的学生顾颉刚都劝胡适最好不要回国,如果要回可以去上海而不是北京。胡适除了考虑安全因素外,经济倒是一点也不担心,就连学生顾颉刚也在信中表示他这位老师经济应该不成问题,因为此时的胡适是曾经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北大前教授。
1949年5月,史学家陈垣,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并公开登载在《人民日报》上。他不但对中共的挽留嗤之以鼻,还在后来的演讲中,完全否认和毛主席的关系,否认毛主席的才华,说毛主席考不上北大,引起了众多知情人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