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发布讣告,同济大学教授、著名桥梁工程专家陈惟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8日9时18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62岁。其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1月12日(周日)8时30分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长安厅举行。陈惟珍。
特别节目“AI河北 清明遇见他”,用科技和先贤对话,讲历史,看变化,感受不一样的河北。今天,主持人常笑带您对话隋朝工匠李春,听李春讲讲他和赵州桥的故事。内容来自《小吴在报道》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
本期人物:苏权科国家卓越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从陕南的汉江大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到厦门海沧大桥,再到突破重重困难的技术最复杂、建设标准及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他不断向未知挑战,完成了一个一个“不可能”。
龙虎网讯(记者 戴小淞 通讯员 顾杨乐 王帮琴 林涛)“你看,从我家客厅窗户往外望去,正好可以看到大桥的铁路桥,多壮观!”9月30日,在距离南京长江大桥不到800米的桥工新村家中,84岁的孙阿根远眺大桥,满脸笑意。国庆将至,这座已经伫立在长江之上56年的大桥焕然一新。
“坚持初心,让我能始终保持内心平静、心无杂念地投入工作中。”这是齐鲁工匠、中建八局一公司桥梁专家刘伟说的一句话。在桥梁工程领域深耕27载,刘伟的初心,就是不断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为国家、为百姓建造更高质量的桥梁。
【百年巨匠的文艺范】作者:杨永琪(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茅以升不仅是著名科学家,还是多才多艺的科普作家。1963年春,茅以升在《人民日报》上分4次连载《桥话》,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桥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受到读者的喜爱。
原标题:建桥“大师傅”吉林日报记者 邹鹏亮“大师傅今天检查模板吗?”“大师傅,咱们技术交底中这个部分我还想再咨询一下您……”在中铁建设长春南四环快速路提升改造工程二标段的施工现场,众多工人口中的“大师傅”名字叫陈永,是一位桥梁领域的专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李焕坤 图/受访者提供深中通道6月30日通车。这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惊艳世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国桥梁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有“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已建和在建桥梁超3万座,在云贵高原的奇峰险谷之中,创造了山水间的人类奇迹。造桥工程师们是如何创新造桥、匠心造桥的?近日,记者专访了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副主任郭吉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图/学校提供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在烟波浩渺的伶仃洋上,一座雄伟的大桥东接香港,西达澳门和珠海。6年前,这架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联通。每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背后都是一群默默奉献付出的“最可爱的人”。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协第一、二届主席茅以升晚年时常对女儿茅玉麟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