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17日,由香港话剧团编排的《太平山之疫》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该剧运用现代美学的手法,向观众呈现了1894年香港太平山街一带绝望与希望相交织的鼠疫抗争史。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太平山事件”远比我们想象得无情和残酷。
广东省城变身为广州市是从1918-1920年的“拆城筑路”开始的,过程曲折,万事不顺——拆城墙,遭遇附城商民的群起抵制;拓展府学东街为马路,遭遇广府学宫众绅及粤藉京官的强烈谴责;集股建筑电车路,遭遇“爱国”议员的百般刁难;盖濠筑路,则遭遇“西濠风波”。
2024年9月22日,“泰华巍峨:纪念李文田诞辰190周年活动”在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鹤峰社区上村李氏宗祠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系(珠海)、广东人民出版社、均安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与鹤峰社区居民委员会、李文田研究会联合策划。
光绪二十年,序属甲午,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甲午鼠疫,二是甲午战争。感染鼠疫后最明显的特征是鼠蹊部淋巴腺会有肿大疼痛现象,淋巴结大小不等,自豌豆至鹅卵甚至苹果大,因此有淋巴腺鼠疫之称,初为散发,条件适当即可造成流行。
一座园林,一方天地。在距离广州市区20多公里的番禺区南村镇,坐落着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这里不仅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逾百年来,余荫山房见证了邬氏家族的赤子丹心,承载了清正廉洁的家风家训。
本次展览的策划人陈通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展品约400件,主要包括中医古籍、讲义、期刊报纸、照片、仿单、名医毕业证书、名医手写处方笺、手稿等文献,百年中药材以及名老字号中成药、药具、印版等近现代广东及港澳地区的珍贵收藏品,其中最难得的除了名老中医手写的处方笺外,还有清末抗疫文献、“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救护队毕业证书”以及民国女中医牌匾。
我的讲座题为“消逝的声音:省港澳沪的过去式”,它源自我刚刚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创系十周年丛书中的一本。我的其他同事也对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段进行了一些研究。这批书主要面向香港非专业读者,所以对于学者来讲可能稍微浅易一点。
72位英雄之死黄花岗72烈士墓园位于广州越秀区先烈路,这是一条全世界唯一一条称为先烈路的路。先烈路原来只是农民进城的一条小道,同时,也是城里人去登白云山的一条小路,建了黄花岗烈士墓园之后,这条路才被改名为先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