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赞美工匠精神,而“工匠”常常意味着就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甚至一生专注做一事。这里,我们去寻访几位普通的人,他们正处在从事工作的不同阶段。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为“为古籍续命的人”。一般而言,所谓古籍是指1912年以前的书籍。
翻开从医履历,39岁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教授宋永喜成绩斐然:从事胃肠癌早诊、分子分型、腹膜转移及靶向药物研发等研究,首次揭示了真菌群落失衡与胃癌的相关性,设计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转移先导药物;带领团队在海量数据中分析发现癌症治疗现行国际标准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有一种“看病难”,叫我下班了,医院也下班了……去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弹性安排门诊时间,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
【一线讲述】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16年,临诊十几万人次,我的体会就是,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用心”二字――用心去沟通,用心去辨证,用心去挖掘中医药的潜力,用心去总结中医药优势。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起,我咳嗽3个月仅凭三剂中药就治好了。从此,我对中医医生充满敬佩,对中药的妙用充满好奇。
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通讯员 张萍萍1月13日,马海德基金会公布了2025年度“马海德奖”获奖人员名单,全国11名麻风防治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武汉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防治科(以下简称麻防科)负责人、湖北省麻风病防治临床技术指导中心业务指导高俊榜上有名,成为本年度湖北省唯一获奖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2018年,段维霞入职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实验医学中心,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她这样勉励自己。怀揣着对科研的热爱,段维霞潜心公共卫生研究,在职业病、中毒救治和结核病防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他,为了节省病人时间,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定位穿刺又准又快;他,是针尖上的舞者,也是勤劳的“老蜜蜂”;他,为了病人少受痛苦,不断创新手术方法,勇做创新手术“试飞员”;他,为了让更多人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支援外省医院,从新疆到安徽,一干就是好几年……他们,是60后,70后,85后肿瘤
这是一句在网上流传颇广的话,简单直白,但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感慨。事实上,当我们将自己从忙碌紧张的现实生活中短暂地抽离出来,去回望这一生,总结下来,其实人这一辈子也就那么几件事:孩子、父母、家庭和健康。
12月13日上午8时,湘阴县湘滨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门诊外,村民们正等候就诊,阵阵药香从中药房里飘来。“这样的情景,很多年没出现过了。”该院院长韦亚坦言,直到今年5月,县中医院副主任医生吴垠派驻于此,中医科恢复往日的热闹,就医群众多了起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今起,长江日报社携手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出医学人文微纪录片《我是医生》集中展示我市医务工作者以“用”为导向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加强医工融合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生动实践医者往往具备“临床医生”和“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