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国科学院魏辅文院士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关于棕色秦岭大熊猫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全球罕见的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变异由Bace2基因缺失突变导致,并通过减小黑素体数量和大小的方式使得原本的黑色毛发呈现棕色。
来源:【红星新闻网】11月26日,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成都举行。大熊猫保护事业凝聚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多个地区官方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保护大熊猫也保护了其他同域分布的珍稀物种,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事实真相网传信息不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研人员开展大熊猫相关科研工作均严格遵循“非损伤性研究”原则,从未在活体大熊猫身上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活体抽骨髓”实验。熊猫基地从未对大熊猫“花嘴巴”进行基因实验和抽骨髓的行为。
人民网成都11月6日电 四川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将如何持续发力?四川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万洪云在今日举行的“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相关解读。
微博关于“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治理公告(七)为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社区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秩序,微博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要求,针对“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各类突
近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海量红外相机数据中发现了一只棕色大熊猫!保护区内拍摄到的野生棕色大熊猫(图片来源: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棕色熊猫的谜团据记载,首次明确记录棕色大熊猫是在 1985 年。
来源:【绿色四川】7月25日,省林科院“12+N”平台举办了2024年第十二期学术交流,由省林科院副研究员乔麦菊博士带来“大熊猫标准化STR个体识别试剂盒的研发与应用”学术报告。省林科院、林学会3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线上线下交流。
你是否想过?在四川竹海深处晃动的黑白身影,其实藏着生物演化史上最精妙的谜题?这种明明能靠卖萌征服世界的生物,为何偏要披着违和的"夜礼服"?科学家追踪四十年,终于从化石中揪出了颠覆认知的真相——大熊猫的毛色,竟是它在八百万年间精心设计的生存密码。
3月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院士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题为“Taking a color photo: A homozygous 25-bp deletion in Bace2 may cause brown-and-white coat color in giant pandas”的研究论文。
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的天台山,工作人员牟仕杰身穿“熊猫服”巡护大熊猫第二阶段野化培训场时,抬头观察树上是否有大熊猫幼仔(6月24日摄)。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成效显著。
近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2024年春季大熊猫及栖息地调查数据时,发现一只健康的成年棕色大熊猫的活动影像。此次棕色大熊猫的拍摄地点位于保护区柏杨坪区域,海拔约1500米,拍摄时间为2024年1月17日。画面中棕色大熊猫先是被夜晚红外相机拍摄时的亮光吸引。
中新网陕西汉中5月1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1日从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大熊猫及栖息地监测数据时,发现布设于野外的红外相机近距离捕捉到一只健康成年棕色大熊猫在雪地中悠闲踱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