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云课堂,线上把艺传!七夕贡案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传统民俗文化,基于牛郎织女传说,其布景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是七夕乞巧风俗的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自古以来,望牛墩镇摆贡案、拜七姐的风俗就长盛不衰。
阳光讯(郝洒 记者 张允铎)小小七巧板,古今大智慧。七巧板又称智慧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为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近日,西安市未央区东前进小学五年级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七巧智慧 我手笃行”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
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七夕这天是牛郎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传说中如果恰逢天气晴朗、夜晚繁星闪耀,抬头就可以看到牛郎与织女跨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甚至在葡萄架下还能偷偷听到这对“时空恋人”甜蜜的情话。
2016年1月14日,迎着久违的冬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低段综合学业评价现场会在桐庐县圆通小学隆重举行。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专家徐清荣、俞虹、周建民、郭炎梅以及全县27所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莅临观摩、评价、指导。
“乞巧”云课堂,线上把艺传!这期视频,我们邀请到七夕贡案民间手工艺人陈群笑,给我们示范梅花的制作方法。玫红的花瓣、淡黄的花蕊,一朵朵在匠人手上绽放的梅花十分精巧,生动逼真的梅花原来是用开心果壳制作而成的。变废为宝的贡案作品,彰显出匠人的巧手灵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七巧板组合图形的不同拼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意识、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北田小学四年级刘敬娟老师进行了数学趣味课堂“看我七十二变,巧手快拼七巧板”。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5日讯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用油、面、糖制作而成,造型精致,香甜可口,是山东地区的特色传统面食,七夕节的应景食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在青岛的很多地方,都有制作、烘烤巧果的习俗。
华声在线邵阳11月23日讯(通讯员 张先邵 杨萍 龙旭)11月19日至20日,由绥宁县教育局、科学技术协会举办,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绥宁县第六届七巧科普系列竞赛活动”在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来自全县12个乡镇学校及县城2所幼儿园共83名选手参赛。
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民间有句谚语“七月七、烙花吃”,这里说的“烙花”就是指将面团压在模具里,做出的各式图案的七巧果。将七巧果烙熟后,再用细线穿起来,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既可食用又可观赏。快跟随镜头去看看精致的“七巧果”吧。
清朝宫廷都有哪些节令美食?皇帝御膳会用何种食材?时令膳食如何搭配才能养生?皇帝的养生食谱是怎样安排的?紫禁城里的节令美食吃什么?一年四季吃什么才能养生?四季美食节令,是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一种体悟,是建构生产、生活秩序的一种智慧。年分四季,岁有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