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在烈日下工作、在风雨中奔波,他们的职业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关注。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要求,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的美团、货拉拉、曹操出行等7家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以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正处于无法享受工伤保险的困境中。通过分析新业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缺位的成因,并结合试点经验和学者观点构建有益于职业伤害保障的制度设计。新业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的缺位关键在于劳动关系与职业伤害保障呈捆绑状态。
重庆市作为全国7个试点省市之一,正持续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部署,重庆市于2022年7月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截至2024年8月底,全市累计已将56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试点范围。
今年42岁的张师傅是某平台在北京的一名专职网约车司机,已经有6年的从业经历。他最初选择开网约车的想法很简单,“时间自由,赚得不少”。但现实与他当初的想法背道而驰。“平时每天跑12个小时左右,假期跑14个小时或者更多,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只要一睁开眼就在工作,这样一个月到手差不多1.
来源:【赣南日报】本报讯 (记者温居林)“我市在前期补充工伤保险试点的成功基础上,又在全国率先出台政府主导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补充工伤保险政策,将‘两小哥两司机一家政’等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为我市24.2万名新业态人员撑起职业伤害‘保护伞’。
为保障新业态从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发挥新就业形态在稳就业保民生中的作用,我国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新业态从业劳动者权益保障责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推动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不断补齐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取得积极成效。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近日,“苏州‘局长小哥’送外卖两周写下4000字配送日记”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局长小哥” 张亥秋在体验结束之际感慨:“ 只有实实在在解决骑手的问题,将骑手的社会保障纳入企业发展,他们的送货之路才能更踏实。
原标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营造更安全的从业环境当前,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益于新就业形态。随着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增多,维护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如何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话题近日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一场主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建设”的立法大讨论。
近年来,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业态就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五华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涉新业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纠纷,受伤的外卖骑手获得了职业伤害期生活保障费13122元。
【专家学思】2022年7月,为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就业形态的变化,切实保护新业态从业人员在职业伤害保护方面的基本权益,不断完善我国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有关部门实施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办法,在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行业中,选取若干家代表性企业先行试点。
南海网1月8日消息(记者 刘子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平台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推动了新就业形态的不断涌现。经初步统计,目前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数量约3万人,岗位包括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络主播、家政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