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做了题为《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的演讲,发言对要真正达到 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哪些技术难题需要突破做了详细解释。
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令人惊叹,怎么能及时把最新科技成果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究性、创新性地学,教师研究性地教,应该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应秉持的基本原则。从2018年起,郑南宁就在构思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校长获得教学大师奖,北京大学李晓明、清华大学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吉林大学孙正聿、复旦大学李大潜、中国矿业大学于洪珍、华南理工大学朱长江、四川大学冯小明、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等9人获得杰出教学奖,10位勇攀双创高峰的“青年创客”获创新创业英才奖。
走进位于科学馆的人工智能学院,映入眼帘的便是走廊两侧排列整齐的照片,它们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带领师生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场景,不论是学校田径场的塑胶跑道,还是西安城墙的砖板路,郑院士总是一马当先,带领大家锻炼。
作者: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当充满“智慧”的机器大脑悄然来到人们身边,开展课堂教学、个性化辅导、演算难题等,这种深度融合,将催生划时代的教育和学习变革。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是应对时代之变的选择,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相关风险。
“下一代机器人将‘与人共融’,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中国将在机器人创新舞台上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4月13日,在2018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暨2018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说。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赵竹青)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世界,成为驱动经济和社会创新的强大引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何新趋势,怎样更好地让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在近日召开的2024中国自动化大会上,与会院士专家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