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0后手艺人刘瑶手绣的一组《敦煌手姿》扇面问世,黑色的生绢之上,用金线刺绣出敦煌飞天的婀娜曼妙。这组扇面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也坚定了她用刺绣复刻敦煌文化的信心。在刺绣这件事上,刘瑶的家人给了她很深的影响。
千年技艺,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非遗”如璀璨明珠般熠熠生辉。从跨越千年的巅峰技艺,到寻常百姓的佳肴美馔;从音律婉转的传统戏曲,到锣鼓喧天的民间技艺……传统的民间手艺人“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他们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中新网湖州9月18日电(胡丰盛 刘虹雨)走进浙江湖州德清的新市古镇,青瓦白墙、流水潺潺、古树参天,构成了一幅静谧的江南画卷。在“画卷”的小巷深处,有一位湖州市级非遗项目“新市马氏竹编技艺”的传承人马吉林,正在做着亚运主题的竹编图画。
他叫黄简松,是一名“90后”土陶手艺人,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黄简松生于贵州安顺,自小便跟着仡佬族的妈妈学习民族手工艺、泥塑,还是个五六岁的小伢子时,便喜欢拉上同村的小伙伴抓一捧泥,塑一个小人儿,再捏一个小动物…
灯笼是传统佳节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象征着团圆和喜庆。而作为灯笼的制作者,做灯笼则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今年61岁的刘苏虾,是石龙第四代纸扎灯笼传人。按照东莞习俗,新居入伙,喜添新丁,都会点灯相庆,这也是刘苏虾早期的主要生意来源。
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通讯员 魏久明实习生 荣卓依“剃头修面”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历史悠久。在一些经典的电影桥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修面刮脸这项传统手艺。如今,能提供这项传统修面服务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这个职业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出。
将纯白色的大块牛油放在锅里化开,然后倒进木桶,用木棍搅拌对油进行降温,当油的颜色发白变成糊糊状就可以开始蘸蜡了。春节临近,即墨区环秀街道前南庄村69岁的盛瑞建格外忙碌,每年春节前,他都要手工制作一批蘸蜡。
【解说】兔年小香包、传统小面灯、木骨架兔子灯笼、胖娃娃手工年画,还有高亢秦腔皮影戏……临近兔年春节,位于陇东黄土塬上的甘肃庆阳,传统年味什么样呢?在这片民俗文化风格鲜明的土地上,每到年节,总是手工老艺人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年味儿十足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品。
记者 袁野 冯沛然元宵节佳节前后,大街小巷以及景区都能看到流光溢彩的精巧花灯,五彩缤纷的花灯总能给人带来欢乐与笑容。每一盏花灯背后都是手工艺人对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今年50岁的王元实制作花灯已经24年了,他坚持纯手工制作花灯,并把制作花灯当成了毕生事业。
平报融媒记者 常洪涛 通讯员 乔新强“现在流行电子秤,使用杆秤的人少了,可我想着老手艺不能丢,就精心制作出一些黄檀木的杆秤当作工艺品卖,没成想真的有人买,还有不少人下订单呢。”3月3日,在鲁山县张良镇国道329边的一家衡器专卖店,59岁的张结实正在制作杆秤。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铁匠)、磨豆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打铁,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已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街道城北社区(东风坝)附近的一个铁匠铺内,铁匠王祖恒为了不让父辈们传下来的手艺失传,依旧坚守着这份古老的职业。
【来源:固原电视台】刘师傅,全名不知,不知因其不想被人得知。名不知不打紧,其磨刀的手艺可是响当当。市区太阳城小区、东海小区等诸多小区业主都留有他的电话,不少都是认识了数年的老客户。一个电话,上门磨刀,菜刀5元、剪刀6元,就当下来说可谓是价廉质优。
扬子晚报网3月18日讯(记者 王塞塞 实习生 朱艺丹 通讯员 刘黎明)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中国地大物博,民间风俗丰富多彩,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手艺博大精深,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民间手艺传承。在我们这里,过去农村手艺人就有“三缝”、“九佬”、“十八匠”之分。比如裁缝、烧火佬、铁匠、泥水匠、木匠等等。你还知道有哪几种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