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人】 黄震云,文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历史暨契丹女真史学会副会长、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会理事等,出版《先秦诗经学史》《汉代神话史》《历代名画与考古研究》等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在海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翻开一本《诗经》,放眼望去能发现各种各样的蔬菜,什么荇菜、卷耳……我们只觉得名字美丽,却没意识到,这些都是古人常吃的蔬菜。 其实,这样的食材有很多,它们出现在各种史书、诗文里,却很难会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菜谱里。 它们曾经如何走上餐桌,现在又为何退出了呢?
158诗经·国风·豳风·伐柯译、解、颂:一路迤逦怎样砍斧柄?没有斧子不成。怎样娶妻室?没有媒人不行。砍斧柄啊砍斧柄,规则就在不远中。我那遇见的姑娘啊,用整齐的笾豆相迎。《伐柯》——关于周礼的微言大义儒家经典《中庸》里引用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用来论证“道不远人”。
我们的先民,热爱劳动,《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劳动时的场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芣苢》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155诗经·国风·豳风·鸱鸮译、解、颂:一路迤逦鸱鸮啊鸱鸮,既然已夺走了我的孩子,就别再毁坏我的窝巢。千辛万苦啊,养育孩子多么辛劳。趁着阴雨天气还没来到,剥些桑根和枝条,把门窗修补好。现在你们这些树下之人,还有谁敢把我欺侮骚扰?我的爪子已经发麻,我还得不停捋取茅草花。
来源:人民日报 “梨花落后清明……采桑径里逢迎。”这是北宋词人晏殊《破阵子·春景》对清明时节采桑景象的描绘。清明采桑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家蚕饲养之初,现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地依然延续这一传统。清明采桑不仅是蚕事活动,更是重要的文化现象。 桑树是喜温暖、喜湿润的落叶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