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以后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入各种酒店饭局,在虚情假意的觥筹交错之间感受事态的炎凉,一顿饭的意义早已超出普通的酒水菜肴之外,领导举止投足之间往往可以决定一个项目一次商业合作的成败,处于求人办事的低下位置的人吃得有多累只有自己知道。
那些年,在农村遇上哪家有红白喜事那一定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儿感觉吃的不是酒席,是那个幸福的氛围露天厨房油桶炉子砖泥巴灶烧木柴简易“案板”超级大的锅:但是一家顶多也就2-3口,这个时候就必须去其他人家里借来用。大碗得把各家各户的碗盘集中到一起才够用!
儿时的农村,看什么都是新奇的。可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吧,那会儿的农村酒席,就是看谁家办得更出色,但是不管怎样办,都少不了下面必备的“三件套”,重头戏都在后头:一、十二道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数过,那会儿的农村酒席到底上了多少道菜?
小时候,在村吃酒席是很开心的事情之一。那时候的无忧无虑,享受热闹......在农村吃酒席,感觉吃的不只是酒席,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幸福的氛围和那股热闹劲儿。露天厨房,这个时候,自家的厨房显然太小太小~~必须搭建一个露天厨房才能伸展手脚。
必须搭建一个露天”厨房“才能伸展手脚。露天厨房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油桶炉子,易搬放,挡风,导热快。油桶炉子其实最早的时候还是泥巴灶,后来有了青砖、红砖之后,人们才开始用砖头砌一些临时的灶。烧木柴,那火叫一个旺呀,弱弱的问一下:有小伙伴趁那个机会烤红薯或土豆的吗?砖泥巴灶
一直认为,中国农村露天酒席的魅力,远远高于享誉世界的米其林。你是否和我一样对乡村的酒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总是期待谁家摆一席平时难见到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来喜欢听他们席间的家常喜欢与同龄的孩子绕着桌子跑圈圈。在霞浦的乡间酒席,透着福建的地域文化。
你上一次吃席是啥时候?因为某些不方便明说的原因,三年间各类大规模的酒席都很少举办。不过随着年关的到来,以及政策的落实,今年年前以及年后大批的新人举办婚礼,筹办婚宴。说起酒席,小时候农村的酒席是最热闹的,最值得回忆的。跟现在吃完就走的形式来比,那时候的农村酒席可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