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老伯用自己的烟杆敲了敲面前年轻人的脑袋,年轻人憨憨一笑:“大伯,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我读了书懂得了要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道理,才回家劳动的。”父断匙而亡,果断下农村对于1940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董嘉庚来说,从小到大感受最为明显的一个字,就是“饿”。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先进典型,董加耕便是其中的一位。但与多数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不同,董加耕高中毕业后,本可以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可他却在升学志愿上填写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要求到农村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你们快看,就是他,他就是那个没去读书的傻子。”只见,在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中,一名扛着锄头,头戴斗笠的年轻人,正面不改色地朝着前方走去。他就是董加耕。
【那时封面】《董加耕和青年们学习毛主席著作》摄影:张震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华东《农村青年》编委会编辑出版@东方红里83号首发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封二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目录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封三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封底歌曲
对于一个农户家庭来说,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董加耕也不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品学兼优,到1961年,高中毕业时,董加耕的每一门功课都达到了96分以上,同时思想面貌积极,担任了作为盐城县龙冈中学的预备党员、团支部书记,完全具有保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资格。
站在柳青河大桥上向西眺望,那破旧的知青点,仿佛如一位孤独的守望者,依旧矗立在那里, 泥灰剥落的墙壁,露出斑驳的砖石,如同岁月刻下的皱褶,残缺不全的屋顶瓦片上,几株瓦松在风中摇曳,诉说着往昔的沧桑,门窗早己腐朽,空洞的窗口宛如失去光彩的眼睛,默默凝视着这片变迁中的广袤大地。
1966年2月2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一股革命力量在马坝》。这篇带有鲜明时代政治印记的文章,记载了江苏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1964年,以南京几所重点高中优秀应届毕业生为主,共178名南京知青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放弃高考,到苏北盱眙县马坝公社插队当“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