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伊斯兰世界对古代中国世界的记载中,帖木儿的继承人沙哈鲁使者的记载和可信度可能是最高的,因为他不仅有机会面圣,而且还深入参观了中国各地的城镇,非常直观地看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他的笔触,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时代穆斯林世界对古代中国的印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故事是从印度洋上的一只“中国鸟”——鸬鹚开始的。历史学家杨斌最早关注到这只鸟,是在17世纪法国船员皮埃尔的笔下。当时正值中国明朝末年,皮埃尔从法国来到马尔代夫。当地国王得到一只鸬鹚,但无人认识,最后才有人告诉国王,这是一只中国才有的鸟,中国人训练它们捕鱼。
公元15世纪初,明朝使者陈诚曾不远万里,前往的撒马尔罕与赫拉特。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帖木儿大帝的继承人沙哈鲁进行外交回访。顺便留下《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对自己的中亚之旅作出精准记录。此前,中亚霸主帖木儿曾大杀四方,还一度对中原虎视眈眈。
2024年新年伊始,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展期三个月的“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该展览以陆海丝绸之路为线索,串联起古代中国与西亚波斯和阿拉伯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生动呈现了“一带一路”所承载的历史辉煌。
作为明朝西域政策的一部分,陈诚等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诸藩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东西方交往频繁,商业贸易隆盛,明政府与西域各地方政权间的“贡赐”关系稳固发展,往来次数繁多,贡赐规模巨大,丰富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作为对《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回应,也是在帖木儿大帝的继承人沙哈鲁统治时代,中国明朝的使者陈诚也不远万里,前往的撒马尔罕和赫拉特,对帖木儿的后人进行了友好回访,而陈诚的《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就是对1414年明朝遣使中亚的外交之旅的精准记录。
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有一位姓嵬咩的国师一日敛神静禅,忽闻天际丝竹之声。这里有我国仅存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有世界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有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大般若经》,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本《北藏》,还有数以万计的馆藏文物精品。
第四章 古代中世纪欧洲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关注 第一节 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对于中国法的关注 一、中国的欧洲印象与欧洲的中国印象 当公元前20世纪初,腓尼基人在茫茫地中海上眺望前路时,他们发明了两个在世界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词汇——亚细亚与欧罗巴。
◎周 乾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我国新年里的传统佳节。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就是悬挂、观赏各式各样的灯笼,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紫禁城为明清皇宫,宫中在元宵节期间会安设鳌山灯。鳌山灯是我国古代元宵节体量最大、灯火最绚丽的灯,民间、宫中均会安设。
此部分以皇宫建筑、装饰、京城环境等叙述为主,朝鲜使节前往明朝,进入首都之后多半都会对皇宫有些记录,郑梦周在洪武五年时至中国,在《赴南诗》写道〈入京〉一诗:“江南形胜地,千古石头城,绿水环全阙,青山绕玉京,一人中建极,万国此朝正,我一乘查至,宛如天上行。”
根据现存资料的记载,帖木儿帝国与明朝的外交关系,最早可追溯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史·西域传》记载道:....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