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个提法备受关注,就是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投资于人”是相对于“投资于物”提出的,旨在弥补过往投资的短板,避免“见物不见人”。
对此,3月6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在赤字安排上更加给力、在支出强度上更加给力、在政府债券规模上更加给力、在转移支付上更加给力、在重点领域保障上更加给力。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图源:中国政府网今天,新鲜出炉的2025《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不少“新词”。比如,具身智能、零基预算改革、投资于人、新型离岸贸易、瞪羚企业等。其中,“投资于人”这个词,尤其引人关注,再品一品,更是“滋味无穷”。“投资于人”,是什么意思呢?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引发代表委员和社会广泛关注热议。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一说到投资,很多人会想到基础设施建设,可称为“投资于物”。
记者 闫桂花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推动更多资金、更多资源“投资于人”。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 为何出现这一重要的理念转变?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与福利、增加育儿补贴、支持教育与人才培养……面对众多举措,有限的公共资源该如何分配?
□ 于 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投资于人”,不仅体现了新的投资导向,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新发展理念,成为两会话题的“新”亮点。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等,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打开民生新空间!“投资于人”成报告热词新华社记者丁静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报告,引发代表委员和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提要:站在历史交汇点,“投资于人”不是权宜之计、应急之策,而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意味着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必然跨越,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层转型。政府资金投向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逻辑的升维与进化。
人大闭幕,代表返程,大家的收获和感想有哪些?11日闭幕会上关于修改代表法的决定表决通过,这对于277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尽责意味着什么?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投资于人”有何深意?又投向哪里?中国发展的信心,何以坚定?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作 者丨 邓红辉 林虹 胡光旗编 辑丨 洪晓文 江佩佩图 源 丨AI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仅凭单一中国市场票房便冲进全球影史前七时,世界终于看清了一个被低估的真相——超14亿人规模且购买力不断壮大的超级内需市场,足以改写全球经济叙事。
□ 张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投资于人”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央视网消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短评 记者会观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报告,引发代表委员和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围绕民政、就业、住房建设、健康卫生等方面答记者问。